藍鯨寶寶去哪了?科學家揭開長久以來的謎團
藍鯨的誕生過程一直是個謎團,因為牠們通常在冬季生產,而這時研究人員通常不在現場觀察。等到藍鯨回到夏季的覓食區時,牠們的幼崽已經斷奶了。在人類歷史上,只有兩次藍鯨的生產過程被記錄下來,且都是幾十年前的事。這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謎團,因為在捕鯨活動開始之前,藍鯨的數量曾經多達數十萬隻。即使到了今天,估計全球藍鯨的數量仍介於10,000到25,000之間,且牠們每兩到三年就會生產一次。
不僅生產過程極為隱秘,藍鯨幼崽也很少被發現——這與牠們的懷孕率相比,顯得異常稀少。幼崽通常緊跟著母親,並且常以母子對的形式出現,但為何如此少見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華盛頓大學於2月20日在《瀕危物種研究》期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解釋。這項研究揭示了這些未被觀察到的生產過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藍鯨幼崽在生命最初幾個月的去向。這些發現為藍鯨族群的健康帶來了一些希望。
華盛頓大學的水產與漁業科學教授Trevor Branch專注於研究藍鯨,他透過檢視多種假設來解開這個謎團。他提出,其中一個假設最能解釋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研究人員偏好於夏季在藍鯨的覓食群體中進行研究,但藍鯨幼崽卻在秋季和冬季出生,並在返回覓食區之前斷奶。
夏季時,藍鯨會遷徙到較冷的地區覓食,例如加州外海,那裡有豐富的磷蝦。冬季時,當牠們準備生產時,會返回較溫暖的地區,如加利福尼亞灣和東熱帶太平洋。幼崽出生後約七個月,體長已達52英尺(16米),這時牠們會斷奶並不再與母親同行。
然而,在各種藍鯨族群中,每年33-50%的高懷孕率似乎與僅3.1%的母子對目擊率形成鮮明對比。相較於其他解釋幼崽稀少的原因,如胎兒存活率低、幼崽存活率低、出生率低或幼崽與母親分離,Branch發現「時間假設」最能解釋觀察到的現象。
Branch表示:「我的概念模型可以解釋失蹤幼崽的謎團:藍鯨在離開夏季覓食區後不久生產,並在七個月後斷奶,正好在牠們返回之前。」這也解釋了為何研究人員——大多數在夏季進行藍鯨田野調查——很少看到母子對。
Branch整理了長期田野研究的資料,並結合歷史捕鯨記錄中的生物學資訊,提出了這一假設。他發現冬季地區的幼崽比例較高,而夏季地區則較低。目前,他正在協調一項大型合作計畫,透過每個月的田野資料來測試這一想法,並結合幼崽的體型估計。
低幼崽目擊率曾讓人擔憂這可能是低出生率或低存活率的警訊。然而,這項新假設帶來了一些希望,即在冬季和春季藍鯨遷徙的地區進行集中田野研究,可能會發現更多的幼崽。
Branch總結道:「這一新想法為某些藍鯨族群看似生產極少幼崽的現象提供了另一種解釋:這並非幼崽生產失敗,而是因為田野調查主要集中在容易進入的夏季覓食區。」
參考文獻:Trevor A. Branch, 2025年2月20日,《瀕危物種研究》,「時間假設解釋失蹤藍鯨幼崽的謎團」,DOI: 10.3354/esr01383。這項研究部分由國際捕鯨委員會的南大洋研究夥伴計畫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