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壁蝨叮咬病例爆增!美國多州創歷史新高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新統計,今年五月至七月初因壁蝨叮咬急診就診的人數,已創下2020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又以東北部地區最為嚴重,每10萬次急診中就出現125例壁蝨叮咬病例,這是自2017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紐約、康乃狄克與新澤西三州地區的「福特漢姆壁蝨風險指數」顯示,截至7月4日當週的風險等級高達9分(滿分10分),六月時更曾達到最高風險等級。紐約州立大學路易斯卡爾德野外研究站的生物學家建議,在這種高風險時期,民眾最好「考慮改看電影取代戶外活動」。
麻薩諸塞州也傳出災情,當地電視台CBS News Boston報導,由於今年初氣候條件適宜,導致黑腳壁蝨(又稱鹿壁蝨)數量暴增。不過專家指出,近期高溫乾燥的天氣雖令人難受,卻可能帶來一絲好消息——極端炎熱會降低壁蝨存活率,疫情有望提前結束。
說到壁蝨,最令人聞之色變的莫過於萊姆病。隨著氣候變遷,黑腳壁蝨的棲息範圍持續擴大,使得萊姆病威脅與日俱增。目前尚無預防疫苗(雖然曾經有,可惜被反疫苗人士阻撓),因此民眾必須提高警覺,若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
萊姆病主要由伯氏疏螺旋體引起,透過受感染的黑腳壁蝨傳播。發現壁蝨叮咬時應立即移除,CDC官網有詳細的移除指南。約70-80%患者會在被咬處出現遊走性紅斑,通常呈現標靶狀,但深膚色者較難察覺。紅斑平均7天後出現,最長可能達30天。其他早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和關節痛,即使數週後才出現也應告知醫師。早期發現者透過短期抗生素治療大多能完全康復。
除了萊姆病,黑腳壁蝨還會傳播其他疾病:無形體病、巴貝斯蟲病等細菌感染,以及可能在被叮咬15分鐘內就使人感染的波瓦桑病毒。另一種需警惕的孤星壁蝨更可能引發罕見的Alpha-gal症候群,讓患者終生對紅肉過敏。
美國常見的壁蝨種類中,美洲犬壁蝨和棕色犬壁蝨會傳播落磯山斑疹熱,這種嚴重細菌感染若未及時治療可能致命,倖存者也可能面臨終身後遺症或截肢。全美已發現十餘種由壁蝨傳播的疾病。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萊姆病研究中心建議多項防護措施:避開長草區域、穿著長袖衣物與包鞋、使用含敵避(DEET)的防蚊液。返家後應立即沐浴並仔細檢查全身,特別是頭皮、膝蓋後方等難以察覺的部位。
專家呼籲,雖然2025年壁蝨季來勢洶洶,但無須過度恐慌而放棄戶外活動,保持警覺、做好防護才是上策。本文內容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若有健康疑慮請諮詢合格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