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地球 > 龜龜也有小情緒?科學家首次證實爬蟲類會「心情不好」

龜龜也有小情緒?科學家首次證實爬蟲類會「心情不好」

數千年來,哲學家們不斷辯論動物是否具有思考能力,因此有人懷疑動物是否擁有情感也就不足為奇。雖然現今普遍認同鳥類和哺乳動物會鬧脾氣,但將這個概念擴充套件到無脊椎動物(頭足類除外)則較少獲得支援,而爬蟲類更是備受爭議的領域。

由於很難直接詢問爬行動物的感受,英國林肯大學研究團隊對15隻紅腿象龜進行了「認知偏誤測試」——這種方法常用於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用來區分樂觀或悲觀傾向。後續實驗還特別探討了這些「裝甲生物」的焦慮程度。

研究人員在接近方形的圍欄內,以弧形標記出五個放置食盆的位置,但每次只會在一個點放置食盆。實驗訓練象龜理解:某個位置的食盆很快會裝滿食物,而另一個位置則永遠是空的。對其他動物來說這可能無關緊要,但物件龜而言,白跑一趟既浪費時間又消耗寶貴體力。

當食盆被放在熟悉位置或模稜兩可的地點時,研究團隊錄製了象龜決定是否前往的過程(幸好不需要用到高速攝影機)。第二階段實驗中,圍欄內放置的是陌生物件而非食盆,觀察象龜會好奇探查還是保持距離。接近物件的象龜,其「肢體語言」——也就是頭部伸出龜殼的程度——也被詳細記錄。有隻象龜因為當場排便而未參與探查(這或許是牠對實驗的「評價」)。

最後,團隊更換圍欄的顏色與材質再次測試,透過象龜的反應評估焦慮指數。這項發表於《動物認知》期刊的研究,是科學文獻中首次對爬蟲類進行的認知偏誤實驗。

結果顯示,某些象龜對生活顯然抱持積極態度(相對而言)會快速靠近位置不明的食盆,另一些則表現得疑神疑鬼。研究發現,樂觀的象龜在焦慮測試中得分也較低。團隊將這種持續性心理狀態定義為:「不依附特定物件或事件的長期浮動狀態,反映個體的主觀背景體驗。」

「這項突破性發現徹底改寫我們對爬蟲類感知能力的理解,」奧利佛·伯曼教授強調,「無論是圈養環境的照護標準,或是野外互動方式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雖然社會常將「冷血動物」作為負面形容詞,但就像「鳥腦袋」一詞已被烏鴉和鸚鵡證明失準,這種偏見可能同樣錯誤。爬蟲類的解決問題能力早於40年前就獲證實,而本研究更顯示牠們具有長期情緒狀態。

「隨著爬蟲寵物日益普遍,我們必須研究牠們的情緒變化,」安娜·威金森教授指出,「唯有確認物種具備情感體驗能力,動物福利才有科學依據。」從演化角度來看,這意味著爬蟲類與鳥類、哺乳類的共同祖先可能已擁有情感,或者烏龜等部分爬蟲類獨立發展出這項特質。

當然,有些人會納悶科學家為何現在才發現——畢竟伊索寓言中的烏龜若沒有積極心態,怎麼可能跑贏兔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