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醫學 > 驚人研究:超級細菌竟以醫療塑膠為食!

驚人研究:超級細菌竟以醫療塑膠為食!

一項全球首見的研究發現,醫院常見的超級細菌「綠膿桿菌」能夠分解醫療塑膠並以其為食,這可能使這種致命病原體變得更加危險。這種細菌每年在全球造成約55.9萬人死亡,其中許多病例都來自院內感染。

綠膿桿菌常見於醫院環境,可能引發肺部、泌尿道和血液的致命感染。科學家最新分析了一名英國醫院患者傷口中的菌株,驚訝地發現它竟能分解可生物降解的醫療塑膠,包括支架、縫合線和植入物中使用的材料。這項突破性發現已於5月7日發表在《細胞報告》期刊。

研究團隊領導人、倫敦布魯內爾大學生物醫學科學教授羅南·麥卡錫表示:「這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病原體在醫院環境中的生存方式。塑膠製品,包括塑膠表面,都可能成為這些細菌的食物來源。」

研究顯示,綠膿桿菌能產生一種名為Pap1的酵素,專門分解醫療常用的聚己內酯(PCL)。科學家透過基因實驗證實,正是這種酵素賦予了細菌分解塑膠的能力。更令人擔憂的是,細菌會利用塑膠碎片形成更堅固的生物膜,這種保護層能幫助它們抵抗抗生素。

研究人員還在其他細菌中發現了類似酵素,這意味著多種醫療塑膠可能正在為不同超級細菌提供養分和保護。專家呼籲應立即展開後續研究,評估這種現象對病患安全的潛在影響,並重新審視醫療環境中塑膠製品的使用與監管方式。

麥卡錫教授強調:「現代醫療中塑膠無處不在,現在我們發現某些病原體已經進化出分解它們的能力。我們必須儘快了解這對醫療安全意味著什麼。」

綠膿桿菌被認為在過去200年間快速演化,特別適應在人口稠密區域感染人類。許多菌株已對多種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常透過導管和呼吸裝置傳播,成為院內感染的主要元兇之一。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在對抗超級細菌的戰爭中,醫療環境中的塑膠製品可能成為意想不到的「幫兇」。未來需要更多研究來評估這種新發現的生存機制在實際醫療環境中的影響。

※本文僅供資訊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