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重新定義「人格障礙」:邁向更人性化的心理健康診斷

重新定義「人格障礙」:邁向更人性化的心理健康診斷

「人格障礙」這個概念已經存在了數個世紀,但它不僅有缺陷,更需要重新思考和重新命名。根據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2013年),人格障礙被定義為「一種持久的內在經驗和行為模式」,這種模式與文化期望相悖,且具有「普遍性和僵化性」,並導致「痛苦或功能受損」。然而,這個標籤是否真的能準確反映這些心理問題的本質?

DSM-5列出了10種特定的人格障礙類別,例如邊緣型人格障礙(情緒不穩定、衝動行為、人際關係波動)和自戀型人格障礙(過度自我重要感、渴望被讚美)。這些類別的共同點在於它們的持續性和對個人生活的廣泛影響。然而,臨床心理學家Aidan Wright及其研究團隊認為,「人格障礙」這個標籤不僅無助於理解問題,還可能帶來汙名化,甚至誤導患者及其周圍的人。

Wright指出,人格障礙的持續性和普遍性並不能將其與其他精神疾病區分開來。例如,許多精神分裂症患者也經歷長期的症狀,並在多方面受到影響。同樣,許多憂鬱症患者的症狀也具有永續性。此外,研究顯示,人格障礙的症狀往往會隨著時間改善,而非永久不變。更令人驚訝的是,儘管名為「人格障礙」,這些問題並未在人格測試中表現出獨特的差異。研究顯示,人格障礙患者的神經質得分較高,責任感得分較低,但這與其他精神疾病患者並無顯著差異。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這些問題與眾不同?Wright及其合作者Whitney Ringwald、Christopher Hopwood和Aaron Pincus認為,答案在於「人際功能障礙」——即與自己和他人相處的問題。因此,他們主張將「人格障礙」重新定義為「人際障礙」。這種觀點強調,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追求目標的方式,以及與他人的互動,都是密不可分的。例如,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對他人的疏遠感到極度敏感,並可能採取極端行為來避免被拋棄,這種反應往往源於他們對自我的負面或不穩定認知。

當然,任何精神健康問題都可能影響人際關係。憂鬱症患者可能因易怒或悲觀而影響與親友的互動;焦慮症或強迫症患者的擔憂和尋求安慰的行為也可能滲透到親密關係或工作中。然而,Wright認為,對於人格障礙患者而言,人際功能障礙是問題的核心,而非其他症狀的副產品。

重新命名這些問題不僅有助於減少汙名化,還能幫助臨床醫生更專注於治療的關鍵——即如何應對患者與治療師之間的合作挑戰。近年來,重新定義精神疾病的努力在臨床研究中獲得了一些關注。Wright及其團隊的觀點與這些努力相輔相成。例如,精神科醫生Bruce M Cohen及其同事在2022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出,將「人格障礙」改為「關係障礙」或「關係困難」。

Wright設想的未來並非用新的標籤(如「邊緣型人際障礙」)取代現有的分類,而是採用更個性化的描述過程。這可能類似於臨床心理學家Allan Harkness及其同事提出的「心理和精神病學系統審查」。透過這種方式,患者可以更清楚地瞭解自己的人際問題,並獲得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挑戰固有的心理健康問題定義,或許能為治療帶來更多希望。如果我們能更準確地描述這些問題,患者和治療師都將受益。畢竟,一個更人性化的診斷標籤,可能正是邁向康復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