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診斷中的偏見:治療路上的絆腳石
在心理健康領域,某些族群可能面臨診斷不準確的風險。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治療效果,也可能導致不必要的誤診或漏診。想像一下,一位國中女生的父母發現她在學習時總是抄寫大量筆記,甚至整段複製課本內容。他們擔心女兒是否有學習障礙,於是帶她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雖然發現她有一些認知上的弱點,但並未診斷出任何疾病,也未建議進一步的藥物評估。後來,父母得知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在女性中是否被低估診斷的爭議,不禁懷疑:是否因為診斷過程中的偏見,導致女兒的狀況被忽略?
所謂的診斷偏見,指的是某些族群(例如男性或白人)在診斷上比其他族群(例如女性或黑人)更為準確。這不僅僅是診斷頻率的差異,而是某些族群更容易被誤診——可能是被診斷出實際上沒有的疾病,或是未被診斷出實際存在的疾病。這種偏見可能來自臨床醫生的主觀判斷、心理測試的設計,或是診斷標準本身的問題。
以ADHD為例,美國大規模研究顯示,男孩被診斷為ADHD的比例遠高於女孩。然而,根據家長和老師提供的資訊,研究人員估計的ADHD性別差距卻明顯較小。這可能意味著,在臨床實踐中,男孩可能被過度診斷,而女孩則被低估。另一種解釋則是,家庭更傾向於讓男孩接受ADHD評估,因為男孩的行為通常比女孩更具破壞性。這顯示了診斷偏見的複雜性,需要進一步的實驗研究來釐清。
德國的一項實驗進一步揭示了ADHD診斷中的性別偏見。研究人員向參與的臨床醫生(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和社工)提供了幾乎相同的兒童描述,唯一的差異是性別。結果顯示,當描述中的症狀不足以支援ADHD診斷時,男孩被誤診為ADHD的比例是女孩的兩倍。反之,當症狀足以支援診斷時,女孩被診斷的比例卻略高於男孩。這表明,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ADHD的診斷都存在漏診或誤診的風險。
在成人心理健康領域,性別偏見最明顯的案例是「反社會人格障礙」和「戲劇性人格障礙」。男性更容易被誤診為反社會人格障礙,而女性則更容易被誤診為戲劇性人格障礙。這可能與臨床醫生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有關,例如他們較少預期女性會有反社會人格障礙,或男性會有戲劇性人格障礙。
種族偏見同樣不容忽視。美國的研究顯示,種族偏見在成人心理健康診斷中是一個嚴重問題,特別是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憂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診斷上。例如,黑人退伍軍人在PTSD的診斷上比白人更可能被忽略,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治療,也可能導致他們無法獲得應有的經濟補償。然而,當臨床醫生使用正式的心理測試來協助診斷時,種族偏見的現象並未出現。這表明,客觀的診斷工具可以幫助減少偏見。
對於患者及其家屬來說,瞭解疾病的正式診斷標準,並在必要時尋求第二意見,是避免診斷偏見的重要步驟。同時,臨床醫生也應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並使用症狀檢查表或心理測試來輔助診斷。這些措施不僅能改善診斷的準確性,也能讓患者獲得更適切的治療。
要大幅減少診斷偏見,研究人員需要進行更多嚴謹的實驗研究。近年來,隨著「#MeToo」和「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興起,社會對不平等現象的關注日益增加。如果研究機構能積極支援相關研究,我們有望看到更多成果,並最終減少種族和性別偏見在心理健康診斷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