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露:56種可調整風險因子與心臟猝死密切相關
醫學
05-19
一項突破性研究發現,改善生活習慣可大幅降低心臟猝死風險。這份發表在《加拿大心臟病學期刊》的研究,首度全面探討非臨床可調整風險因子與心臟猝死的關聯性,結果顯示若能改善這些因子,最高可預防63%的心臟猝死案例。
心臟猝死至今仍是全球公共衛生重大威脅,不僅對個人造成嚴重身心傷害,更會對家庭與社會產生連鎖效應。在加拿大,每年約有6萬起心臟猝死案例。研究團隊運用英國生物銀行資料進行「暴露體全關聯分析」,並透過孟德爾隨機化方法驗證因果關係,最終鎖定56項關鍵風險因子。
研究主持人羅慧歡博士指出:「過去相關研究都侷限於特定假設,我們則採用創新方法全面掃描環境暴露因子。最令人振奮的是,只要改善風險因子中最嚴重的三分之一,就能預防40%案例;若改善最嚴重的三分之二,預防率更可提升至63%。」
其中生活型態調整效果最顯著,在兩種改善程度下分別可預防13%與18%案例。共同研究者陳仁杰博士補充:「香檳/白酒攝取、水果攝取量增加、保持正向情緒、體重管理、血壓控制及提升教育程度,都是重要的保護因子。」
特別引起討論的是,研究發現香檳與白酒竟比紅酒展現更明顯的心臟保護效果,這顛覆了傳統認知。不過研究團隊也提醒,電腦使用時間與風險降低的關聯,可能反映的是社經地位差異,而非螢幕使用本身具有保護作用。
專家在評論中強調:「要真正減輕心臟猝死對醫療體系的負擔,必須從急性處置轉向全民初級預防。雖然這些風險因子涉及遺傳、環境與生活型態的複雜互動作用,但確認可調整因子對公共衛生政策制定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資源有限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