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地球 > 9900萬年前白堊紀黃蜂化石驚現「捕蠅草」構造,獵食方式顛覆想像

9900萬年前白堊紀黃蜂化石驚現「捕蠅草」構造,獵食方式顛覆想像

科學家近期在琥珀中發現一種已滅絕的寄生蜂新物種,其腰部演化出類似捕蠅草的獨特構造,這種前所未見的獵食機制讓研究團隊大為震驚。這種被命名為「卡律布迪斯妖蜂」的古老物種,名稱靈感來自希臘神話中會吞吐海水的海怪,暗示其特殊的捕獵方式。

研究主要作者、哥本哈根大學的拉爾斯·維爾赫姆森博士向媒體透露:「這種構造顯然是為捕捉敏捷獵物而演化,可能是蟬類等會飛跳的昆蟲。若目標只是行動遲緩的毛毛蟲,根本不需要發展如此精密的裝備。」團隊共研究了14件琥珀標本,這些化石均來自白堊紀中期的同一寄生蜂譜系。

維爾赫姆森回憶初次觀察時的震撼:「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起初以為是琥珀中常見的氣泡,但仔細比對多件標本後才確認這是真實構造。」團隊耗費數百小時分析這些標本的形態細節,推測這種腰部構造的功能類似捕蠅草,能暫時固定獵物以便產卵。

首都師範大學的高太平博士指出:「現代肉食性昆蟲雖演化出多種獵食機制,但寄生蜂的化石證據相當稀少。這項發現顯示早期寄生蜂的策略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多樣化。」研究結果發表於《BMC生物學》期刊,改寫了我們對古代寄生蜂演化程度的認知。

這項突破性發現暗示:遠在白堊紀時期,寄生蜂可能就已具備超乎想像的適應能力與演化智慧。不過想到這些配備「武器化腰包」的聰明獵手,還是讓人慶幸牠們早已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