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突破星際旅行關鍵技術!革命性「光帆」設計問世
在人類探索星際的漫漫長路上,科學家們取得重大突破!由美國布朗大學與荷蘭臺夫特理工大學組成的國際團隊,成功開發出全新設計與製造方法,打造出超輕薄、超高反射率的「光帆」薄膜,這項技術可望大幅縮短星際旅行時間。
自1977年發射至今,NASA的航海家1號太空船已飛行超過150億英里,但這距離抵達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α星——還不到1%的路程。若想實現星際旅行,現有推進系統需要數千年才能抵達鄰近恆星,而光帆技術有望將這段旅程縮短至10到20年。
這項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的研究,展示了一款60毫米見方、厚度僅200奈米(約人類頭髮直徑的1/500)的光帆薄膜。研究團隊在表面精心設計了數十億個奈米級孔洞,不僅減輕重量,更提升反射率,增加加速潛能。
「這項成果結合了布朗大學的理論研究與臺夫特理工的實驗技術,」共同領導研究的布朗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Miguel Bessa表示,「我們成功設計、製造並測試了目前已知最大長寬比的高反射率光帆。」
這項技術突破呼應了由企業家尤里·米爾納與已故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發起的「突破攝星」計畫目標。該計畫旨在利用地面雷射推動數百個搭載微型太空船的光帆。研究團隊表示,這款新設計可輕鬆放大至公尺級規模,且成本可控。
團隊採用單層氮化矽作為材料基底,這種輕量高強度的材料非常適合光帆設計。關鍵在於如何最大化反射率同時最小化重量——反射率決定光壓大小,進而影響加速度;而材料越輕,所需推動力越小。
研究團隊運用最新開發的人工智慧最佳化方法,精心設計奈米孔洞的形狀與排列方式。臺夫特理工團隊則開發出創新的氣體蝕刻技術,能精準移除帆面下方的材料。「這些技術在臺夫特理工獨家開發,」共同領導人Richard Norte教授表示,「一旦帆面懸浮完成,其實相當堅固。」
研究人員指出,若使用傳統方法製造這種設計,不僅成本高昂,更可能耗時長達15年。但採用新技術後,製造過程僅需約1天,成本降低數千倍。最終成品的光帆擁有迄今最高的長寬比——公分級長度搭配奈米級厚度。
「我們在此應用的機器學習與最佳化技術具有廣泛適用性,」Bessa教授興奮地表示,「這只是個開始,我們可能即將解決許多長期無解的工程難題。」這項突破不僅為星際旅行帶來曙光,更將推動奈米工程技術的發展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