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六千年前的友誼信物:破碎的戒指如何連結遠古社群?

六千年前的友誼信物:破碎的戒指如何連結遠古社群?

六千年前,在現今芬蘭境內的一個大型村落中,村民們聚集在一起為一位逝者舉行葬禮。逝者被包裹在赭紅色的獸皮中,身上裝飾著數十個琥珀吊墜和鈕扣。作為陪葬品,村民們在遺體旁放置了狩獵工具、石器,以及一個精緻的淺灰色環形飾品。然而,這個飾品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被分成了兩部分,雖然能互相吻合,但第三部分卻不見蹤影。

這類飾品過去並未被深入研究,但少數相關文獻指出,這些戒指主要出現在公元前四千年初期。由於許多在芬蘭發現的飾品是由遠在俄羅斯西北部奧涅加湖西岸的綠色石板或變質凝灰岩製成,這些飾品可能屬於歐洲北方新石器時代社群之間廣泛的文物交流系統的一部分。我們最近的研究正是希望證實這一點。

儘管被稱為「戒指」,實際上許多石板環形飾品都只是碎片。考古學往往將史前文物的破碎視為意外,因此有人推測這些戒指可能曾被修復,例如在碎片上鑽孔並用繩子綁在一起。然而,正如考古學家約翰·查普曼在其著作《考古學中的碎片化》(2000年)中所提出的,這種破碎也可能是刻意為之。或許我們發現的這些戒指正是古人建立與維繫社會關係的象徵——一種友誼的信物。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我們開始尋找來自不同地點但屬於同一文物的碎片。首先,我們收集了芬蘭館藏中所有環形飾品的資料,並仔細測量了這些飾品的長度、寬度、厚度和內徑。為了確認不同地點發現的碎片是否來自同一文物,我們進行了手動的碎片拼合分析,這是一項耗時且細緻的工作。

由於拼合分析僅是初步嘗試,我們進一步透過X射線螢光分析(XRF)來確定文物的地球化學特徵。XRF分析能夠以極高的精確度測定無機考古材料的元素組成和原料,並且完全無損,因此非常適合考古研究。我們為可能的配對碎片建立了參考資料庫,並透過統計測試將這些物件的化學成分與奧涅加湖地區變質凝灰岩的最新分析結果進行比較,以確認其原料來源。

此外,我們還使用立體顯微鏡觀察了這些物件的微觀細節,特別是使用痕跡、磨損痕跡和製造痕跡,以及刻意破碎的跡象。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環形飾品大多由碎片組成,而非完整的戒指,且這些碎片主要出土於居住遺址,而非墓葬。這意味著這些飾品的使用與生者的活動密切相關,而非僅限於葬禮儀式。

更有趣的是,某些遺址出土的飾品數量明顯多於其他地點。這些大型中心遺址附近通常也有同時期的墓地,顯示這些飾品的活動可能與大型聚會或儀式有關。我們發現,許多飾品的穿孔處有磨損痕跡,表明它們曾被穿戴在繩子上或縫在衣物上,而非靜置於墓中。此外,部分碎片的斷裂處顯示出切割和敲擊的痕跡,甚至還有精細的拋光痕跡,這進一步證實了這些飾品是被人為破碎的。

我們的研究還發現了兩個相距約100公里的遺址中出土的碎片,它們不僅形狀相同,且地球化學特徵一致,顯然來自同一文物。然而,其中一個碎片在破碎後被加工得更為精細,這可能反映了兩位擁有者之間不同的技能或審美偏好。我們手中握著的,正是六千年前社會關係的具體化——以及不同擁有者的個性差異。

XRF資料還揭示了另一對碎片,它們的內徑雖然不匹配,但地球化學特徵極為相似。進一步觀察後,我們發現其中一個碎片可以嵌入另一個碎片中,這表明它們可能是在製作多個戒指的過程中產生的。更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個碎片出土於居住遺址,另一個則來自附近的墓地,這可能意味著它們是生者與死者世界之間的物質連結。

雖然我們無法確定這些碎片分離的確切目的,但這種做法讓人聯想到現代的喪葬習俗,例如將骨灰用於製作紋身、藝術品或珠寶,以此紀念甚至與逝者對話。這些古老的戒指碎片,或許也曾被用作生者與死者之間的溝通媒介。

除了發現碎片配對,地球化學分析還證實,大多數研究物件與奧涅加湖變質凝灰岩的化學特徵相關。這些飾品或其原料,確實透過覆蓋芬諾斯堪地亞東部大部分地區的廣泛交換網路被運送到芬蘭。有趣的是,這些物件的化學成分也顯示出與其設計相關的變化,這表明它們可能是在不同時間或地點由多位工匠製作的。隨著這些物品被出口,這些戒指碎片很可能象徵著商品交換過程中誕生的關係——一種透過破碎戒指來建立遠古社群之間持久連結的方式。這正是考古學的微妙與魅力:從一個小小的飾品碎片中,窺見一個失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