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驚喜發現亞馬遜河4.1萬隻瀕危巨龜 創新計數法改寫生態調查
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研究團隊運用無人機空拍技術,搭配創新的統計模型,在亞馬遜河流域瓜波爾河沿岸,成功紀錄到超過4.1萬隻瀕危的南美巨河龜,創下全球已知最大規模的龜類築巢地紀錄。這項刊登於《應用生態學期刊》的研究,為野生動物保育帶來革命性的監測技術。
研究主持人、佛羅裡達大學食品與農業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伊斯梅爾·布拉克表示:「我們開發出一套更有效率監測動物族群的新方法,雖然目前用於計算龜類數量,但這套技術可應用於其他物種。」
這項跨國合作源自野生動物保護協會(WCS)在巴西、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的研究計畫。南美巨河龜因肉質和龜蛋遭盜獵者覬覦,族群數量持續受到威脅。這種具有高度社會性的龜類,每年7至8月會聚集在巴西與玻利維亞交界的瓜波爾河沙洲築巢。
研究團隊突破傳統地面調查的限制,採用無人機拍攝高解析度正射影像(orthomosaics),再透過影像拼接技術製作詳細的複合影象。為提高準確度,科學家先在1,187隻龜殼塗上白色記號,連續12天每日4次定時航拍,總計取得1.8萬張照片。
研究發現,傳統計數方法存在嚴重誤差:地面觀察僅記錄約1.6萬隻,未考量龜類移動的正射影像分析則高估至7.9萬隻。經新型統計模型校正後,確認實際數量約4.1萬隻,誤差主要來自龜類移動造成的重複計算(最高達7次)及觀察時段限制(僅35%個體出現在拍攝畫面中)。
布拉克強調:「精確的族群數量對保育工作至關重要。若無法建立準確基線,就難以判斷物種是否衰退或保育措施是否奏效。」這套方法已應用於其他物種監測,如海豹剪毛標記、麋鹿高能見度項圈,以及山羊彩彈標記等技術。
研究團隊計劃擴充套件監測範圍至哥倫比亞、秘魯和委內瑞拉等南美國家,持續最佳化這項技術。布拉克表示:「透過整合多項調查資料,我們能掌握族群變化趨勢,協助WCS將保育資源投入最關鍵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