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融冰危機:科學能讓冰層重新凍結嗎?
在極地漫長的冬夜裡,一組研究人員正進行著看似簡單卻可能改變未來的實驗。他們在冰層上鑽孔,安裝氫能抽水機,將海水抽至表面形成薄冰層——這項技術若能成功,或許能為急速消失的北極冰原爭取更多時間。
自1979年衛星記錄開始,北極升溫速度已是全球平均值的四倍。海冰覆蓋面積減少40%,最古老厚重的冰層更驚人地消失了95%。最新研究更預測,若暖化持續,2030年前北極可能迎來首個「無冰日」。
英國非營利組織「真實冰層」(Real Ice)正測試這項創新技術。初步資料顯示,噴灑25公分海水可讓冰層底部增厚50公分,關鍵在於此過程能移除隔熱的積雪層。共同執行長安德烈亞·切科里尼透露,他們最終目標是開發水下無人機,自動偵測冰層厚度並進行補冰作業。
這項技術引發激烈辯論。失去海冰將產生連鎖效應:原本能反射80%陽光的冰原消失後,黑暗海面將吸收更多熱能。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指出,若北極冰層完全消失,相當於25年碳排放的暖化效應。更直接衝擊的是當地因紐特原住民,商會執行長塔莉亞·馬克薩加克坦言:「每年冰層變得更薄更晚結凍,族人狩獵時墜冰意外頻傳。」
然而批評者質疑技術的可行性。英國冰川學家馬丁·西格特指出,要覆蓋北極3.9萬平方英里的10%冰原,所需裝置規模與資金都是天文數字。更根本的爭議在於:這是否變相為化石燃料產業開脫?原住民環境網路代表潘加·龐戈維伊強烈反對相關計畫,認為這違背原住民價值觀,「根本是讓石油業逃避責任,繼續傷害我們的社羣」。
劍橋大學氣候修復中心主任尚恩·菲茨傑拉德坦言需要四年評估環境風險,包括對海洋生態的潛在影響。支持者則強調,在減碳進度遲緩的當下,這類技術能爭取寶貴時間。渥太華大學氣候專家保羅·貝克威斯主張三管齊下:淘汰化石燃料、碳捕捉、保護北極。「現在的問題不是選擇哪種方案,」真實冰層團隊強調,「而是如果不立即行動,我們將面臨生態系統崩潰。」
本文原刊於環境媒體《Grist》,為「報導氣候現在」全球合作專案之一,隸屬「89%計畫」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