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猴子審判百年回顧:美國「世紀大審」如何改變今日社會?

猴子審判百年回顧:美國「世紀大審」如何改變今日社會?

說到1925年那場轟動全美的「斯科普斯審判」(俗稱猴子審判),多數美國人應該都不陌生。然而,這樁被譽為「世紀大審」的案件,其背後複雜的歷史脈絡與當代意義,卻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在事件發生百年後的今天,正是重新檢視這段歷史的最佳時機。

讓我們先回到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一次大戰後的美國正經歷「咆哮的20年代」,汽車工業、建築業與家電產業蓬勃發展,爵士樂開始盛行,哈林文藝復興運動方興未艾。但與此同時,保守勢力也日益壯大:國會透過嚴格的移民配額制度,孤立主義情緒高漲,3K黨在南方達到政治巔峰,會員人數高達250至400萬人。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斯科普斯審判不僅是科學與宗教的對抗,更反映了美國社會面對現代化衝擊的集體焦慮。當時的基要派基督徒認為,達爾文的演化論導致道德相對主義盛行,是社會問題的根源。在「世界基督徒基要派協會」的遊說下,田納西州於1925年3月透過《巴特勒法案》,禁止公立學校教授人類演化理論。

有趣的是,這場審判的起因並非單純的學術抗爭。田納西州戴頓鎮的商人們看準這個話題性十足的法案,企圖藉由策劃一場「表演式審判」來振興當地經濟。他們找來代課教師約翰·斯科普斯自願「認罪」,並成功邀請到知名政治人物威廉·詹寧斯·布萊恩擔任檢方,以及辯護大師克萊倫斯·丹諾為被告辯護。

明尼蘇達大學生物學榮譽教授蘭迪·摩爾指出:「當時根本沒人在意斯科普斯是否有罪,媒體報導的焦點都在布萊恩與丹諾的個人恩怨。」最終斯科普斯被判有罪,罰款100美元(後來因程式問題被撤銷),而《巴特勒法案》仍持續生效長達42年之久。

這場審判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黑暗面:當時支援演化論的科學家,許多都是優生學的狂熱擁護者。摩爾教授坦言:「如果要找專家在審判中作證,你得到的會是一整套優生學說詞。」這顯示歷史的複雜性遠超我們的想像——所謂「科學vs宗教」的二元對立,往往掩蓋了更棘手的道德難題。

百年過去,類似爭議仍在美國部分地區上演:從全球暖化、性別議題到性教育,保守派總以「保護兒童純真」為由反對學校教授這些內容。摩爾教授提醒:「人們需要學會獨立思考,接觸各種不同觀點——即使其中有些可能引發爭議。但更重要的是,不該剝奪他人學習的權利。」

我們都希望百年後的人們回顧當今爭議時,能認為這次人類終於做出了正確選擇。但遺憾的是,歷史很可能會不斷重演,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