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毛小孩真的能分辨好人壞人嗎?最新研究顛覆你的認知

毛小孩真的能分辨好人壞人嗎?最新研究顛覆你的認知

長期以來,我們都深信狗狗能敏銳地判斷人類的好壞,但最新研究卻顯示牠們可能並不會對人類性格做出評斷-至少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當研究人員讓狗狗觀察人類對待其他同類的方式後,發現牠們後續並不會特別親近友善的那一方。即使直接互動,也無法改變牠們的行為模式。

許多飼主總愛把狗狗的反應當作識人的「風向球」:如果毛小孩初次見面就搖尾示好,主人往往認為對方值得信賴;反之若表現出警戒,就可能被解讀為危險訊號。但科學家發現,狗狗是否真能以此評斷人類行為,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過往研究顯示,某些高智商且具社會性的動物(如黑猩猩)確實能透過直接互動或觀察他人行為來形成對人類的看法。由於狗狗與人類共同生活已長達數千年,科學家特別好奇牠們是否具備相同能力。然而現有研究結果卻相當分歧。

奧地利狼科學中心早期研究發現,無論是群養的家犬或野狼,即便經過直接互動或觀察人類行為後,都不會對特定物件形成固定評價。研究團隊推測,這可能與實驗動物的社交經驗有限有關,因此後續改以與人類互動更頻繁的寵物犬進行實驗。

為深入探究,科學家針對40隻寵物犬展開研究,想了解年齡增長是否會影響牠們的判斷能力。實驗設計讓每隻狗狗觀察兩位人類與另一隻狗的互動:其中一人慷慨餵食,另一人則拒絕分享食物。

觀察結束後,研究人員讓受試犬隻與兩位人類自由互動,並詳細記錄牠們的行為模式:優先接近哪位、是否興奮跳躍、保持的物理距離等。結果顯示,無論幼犬或成犬,對慷慨餵食者的偏好程度都未顯著高於吝嗇者,行為反應完全隨機。

「這說明聲譽判斷機制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剛加入京都大學的研究主持人任凱琳博士指出。該研究凸顯了在解讀狗狗認知能力時面臨的方法論挑戰。由於直接評價是間接觀察的前提,研究團隊對缺乏間接證據並不意外,但連直接互動後都未形成固定評價卻出乎意料。

任博士補充:「實驗設計的侷限性(特別是二選一測試法)可能是負面結果的主因,而非狗狗能力不足。」為更全面理解影響狗狗社會認知的因素,研究團隊建議後續應擴大研究物件,納入流浪犬、工作犬等不同生活背景的犬隻進行系統性比較。

雖然多數人仍傾向相信狗狗具備社會評價能力,但現階段我們確實無法斷言。這項發表於《動物認知》期刊的研究,為人犬互動的奧秘揭開了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