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超大望遠鏡捕捉「雙重爆炸」超新星遺骸 破解宇宙未解之謎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透過超大望遠鏡(VLT)觀測到超新星遺跡SNR 0509-67.5,這個僅有300-350年歷史的年輕Ia型超新星遺骸,其特殊結構證明星體經歷了罕見的「雙重爆炸」過程。
這張由VLT搭載的MUSE儀器拍攝的影像,清晰呈現了數百年前爆發的超新星遺跡SNR 0509-67.5。影像中藍色區域顯示的鈣元素分佈形成兩個同心殼層,正是雙重爆炸的直接證據。圖片來源:ESO / Das等人 / Noll等人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博士生普里揚·達斯解釋:「當類似太陽的恆星耗盡核燃料後,會形成緻密的白矮星。這類天體可能引發天文學家所稱的Ia型超新星爆炸。」
「我們對宇宙膨脹的認知主要建立在這些超新星觀測基礎上,它們更是地球上鐵元素的主要來源——包括人類血液中的鐵質。」
「儘管如此重要,科學界長期以來對觸發其爆炸的確切機制仍爭論不休。」
所有Ia型超新星理論都始於雙星系統中的白矮星。當白矮星與伴星距離足夠近時,會持續吸取對方物質。主流理論認為,白矮星會不斷累積物質直至達到臨界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繼而引發單次爆炸。
但最新研究顯示,至少部分Ia型超新星更可能是由「雙重爆炸」機製造成。VLT拍攝的SNR 0509-67.5影像證實了這個假說:白矮星在未達臨界質量前,就可能透過兩階段爆炸過程形成超新星。
在替代模型中,白矮星周圍會形成不穩定的氦氣層,首先引發外層爆炸。這道衝擊波會向內傳遞,最終觸發星核的第二次爆炸,形成完整的超新星事件。
海德堡理論研究所天文學家伊沃·賽騰扎爾博士指出:「研究結果明確顯示,白矮星遠在達到錢德拉塞卡質量極限前就可能爆炸,證實『雙重爆炸』機制確實存在於自然界中。」
研究團隊透過VLT的MUSE光譜儀,在SNR 0509-67.5中發現了理論預測的雙層鈣結構,這為Ia型超新星的形成機制提供了關鍵證據。達斯興奮表示:「這不僅解決了長期懸而未決的科學謎題,更展現了壯觀的宇宙奇景。」
這項突破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天文學》期刊,為超新星研究開啟新篇章。
_____
參考文獻:P. Das et al. Calcium in a supernova remnant as a fingerprint of a sub-Chandrasekhar-mass explosion. Nat Astron, published online July 2, 2025; doi: 10.1038/s41550-025-025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