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真的會遺忘嗎?語言學家揭開真相
母語,或稱「第一語言」,是一個人最早學會的語言,通常也是個人身份認同的重要部分。它不僅讓我們能夠與家人、朋友溝通,更是我們擁抱文化與傳統的橋樑。然而,當一個人搬到另一個地區或國家,開始使用不同的方言或語言時,是否有可能遺忘自己的母語呢?語言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母語流失」,意指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母語的掌握能力逐漸下降,可能是因為使用頻率減少的緣故。
專家指出,在某些情況下,確實有可能遺忘母語,尤其是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例如,2003年發表在《大腦皮層》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出生於韓國但在3至8歲時被法國家庭收養的孩子,到了30歲時,他們對韓語的理解能力與從未接觸過韓語的法國人並無差異。這表明,如果孩子在年幼時移居到一個使用不同語言的環境,他們的母語可能會逐漸消失。
然而,年齡越大,保留母語的可能性就越高。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語言學教授蘿拉·多明格斯(Laura Dominguez)指出,這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對母語的基礎更加穩固。因此,青少年或成年人不太可能完全忘記母語的結構,例如如何構建過去式。研究也顯示,進入青春期後(女孩約8至13歲,男孩約9至14歲),人們對母語流失的抵抗力會增強,這可能是因為大腦在這個階段趨於成熟,變得不那麼容易受到改變的影響。
多明格斯進一步解釋,即使在短時間內,母語中最容易流失的部分是詞彙。例如,一位以英語為母語的大學生在西班牙留學一個學期後,可能會發現回到家中時,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想起某些母語的表達方式或詞彙。這並不意味著完全忘記了這些詞彙,而是大腦需要更多時間來檢索它們。就像大腦需要從兩個不同的詞彙檔案櫃中尋找資料一樣。不過,一旦重新沉浸在母語環境中,檢索速度就會加快。
相較於詞彙,語法的遺忘速度則較慢。多明格斯和同事在2023年發表於《語言學習期刊》的研究中發現,以西班牙語為母語、英語為第二語言的人,即使在英國生活超過15年,他們使用西班牙語現在式的方式並未改變。西班牙語的現在式有兩種含義:一是表示常規動作,例如「我經常在早上跑步」;二是描述正在進行的動作,例如「我在淋浴時唱歌」。而在英語中,後者需要使用進行式,例如「我正在淋浴時唱歌」。
研究還表明,類似的原則也適用於遺忘第二語言的情況,這取決於你最初學習的程度和時間長短。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發展語言學教授安東內拉·索拉切(Antonella Sorace)指出,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一旦重新接觸第二語言,自己記得的內容比想像中更多。「雖然我們可能感覺自己已經忘記了一切,但大腦其實記得更清楚。」
相反地,對於患有失智症等疾病的雙語者來說,他們可能會更容易混淆語言,並回歸到只使用母語的狀態。這種現象被稱為「語言回歸」,即使終身使用兩種語言,這種情況仍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