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海冰神秘減少!科學家揪出「海水變鹹」關鍵線索
衛星影像揭露一個驚人現象:南極洲周圍海域的鹽度正以科學家尚無法解釋的速度持續攀升。這項發現可能正是解開近年南極海冰面積急遽縮小之謎的重要關鍵。
自2015年以來,南極海冰持續減少,完全背離氣候模型的預測。2023年更創下155萬平方公里的史上最小覆蓋面積紀錄,缺損範圍比整個西歐還要遼闊。這不僅是地球近數十年來最劇烈的環境變化,更將對全球氣候產生深遠影響。
最新研究指出,南極海冰消融竟與周邊海水鹽度異常升高有關聯。這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結果令科學團隊大感意外,因為通常冰層融化應該會使海水淡化才對。
南極海冰就像地球的天然空調,夏季消融、冬季結凍,形成保護大陸冰原的天然屏障。它能反射陽光、隔絕暖流,還能封存二氧化碳。雖然北極海冰自1979年衛星監測以來已減少12%,但南極海冰卻在2014年達到歷史高峰,直到2016年才開始急轉直下。
研究團隊運用歐洲太空總署的土壤濕度與海洋鹽度衛星,結合最新演演算法分析2011至2023年資料,發現海冰消融與威德爾海「莫德隆起」等巨大冰洞的出現,都與鹽度驟增高度相關。這項發現後來更獲得海上浮標資料證實。
「目前確切成因仍不清楚,」研究主持人、南安普敦大學科學家西爾瓦諾表示:「可能是深層高鹽海水上湧所致,這與海洋環流或大氣強迫作用改變有關。我們正在積極調查這種結構性變化的起因。」
專家指出,這項發現填補了氣候模型與實際觀測間的關鍵落差。澳洲蒙納許大學極地氣候專家普里奇認為,探究這種「與氣候變遷預期相反」的鹽度變化,將有助完善現有模型。英國南極調查局的霍姆斯則強調,加強對南大洋底層的觀測至關重要。
研究團隊下一步將追溯2015年鹽度突增的觸發機制,評估這是否代表某種氣候臨界點,並探究其透過海冰消融、海洋環流與碳迴圈對全球氣候的潛在影響。「若當前趨勢持續,數十年內就可能出現更明顯的全球性影響,」西爾瓦諾警告:「海冰減少可能釋放南大洋封存的碳,加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這在過去暖期曾發生過,我們迫切需要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