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日本人對待機器人比西方人更友善
科技
03-27
想像一下,當你趕著赴約與朋友聚餐時,迎面而來一輛自動送貨車正忙著完成雜貨配送。在繁忙的十字路口,你們同時抵達。你會放慢腳步讓它先過,還是認為它應該停下來讓你先行?即使按照一般交通禮儀,它其實擁有優先權?
「隨著自駕技術成為現實,這類日常互動將決定我們如何與智慧機器共享道路。」慕尼黑大學心智哲學講座教授尤吉斯·卡普斯博士解釋道。他指出,全自動駕駛汽車的出現,代表我們與智慧機器的關係已從單純「使用」(如Google翻譯或ChatGPT)轉變為「互動」。關鍵差異在於:在繁忙交通中,我們的利益未必與自駕車一致——即使我們並非使用者,仍必須與它們互動。
近期發表於《科學報告》期刊的研究顯示,人們對合作型AI代理人的剝削傾向遠高於對人類。該研究由慕尼黑大學與東京早稻田大學共同進行,主筆卡普斯直言:「畢竟在交通中搶機器人的路,又不會傷害它的感情。」
研究團隊運用行為經濟學的經典方法,設計多種賽局實驗,讓日美受試者選擇是否佔合作物件的便宜。結果發現當對手是機器時,人們的自私行為顯著增加。但有趣的是,這種剝削傾向存在文化差異:美歐民眾利用機器人的頻率,遠高於日本人。
研究者認為,這種差異源自「罪惡感」:西方人剝削人類會內疚,但對機器無感;日本人則無論物件是人類或善意機器人,都會產生同等愧疚。卡普斯推測:「若日本社會持續以對待人般的尊重對待機器人,全自動計程車在東京普及的速度,很可能快過柏林、倫敦或紐約。」
這項發現不僅揭示文化價值觀如何影響人機互動,更預示著自動化技術在不同社會的發展軌跡——當機器被賦予「社會存在」的意義時,人類的反應將決定科技融入生活的深度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