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古生物學家挖出可能是已知最大的中龍

古生物學家挖出可能是已知最大的中龍

在烏拉圭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古代水生爬行動物中龍的大型、儲存不佳且不完整的頭骨,以及數塊相關骨骼。這些新標本顯示,成年中龍存在巨大化現象,其體型比先前描述的成年個體和模式標本大了超過兩倍。

中龍是小型到中型的水生至半水生羊膜動物,生活在早二疊世的岡瓦納大陸。圖片提供:Roman Yevseyev / Graciela Piñeiro。

中龍是一群小型水生爬行動物,大約在2.99億至2.7億年前的二疊紀時期,生活在南非和南美洲。

這些生物是已知最早的水生爬行動物,顯然是從更陸棲的祖先重新回歸到水生生活方式。

來自共和國大學的Graciela Piñeiro博士及其同事表示:「中龍常被描述為小型到中型的水生羊膜動物,部分原因是它們身體細長,尾巴很長,超過身體其餘部分的長度。」

「此外,它們長吻的頭骨由非常薄的顱骨組成,並有許多針狀的邊緣牙齒。」

「儘管它們某些顱骨很脆弱,但中龍化石在岡瓦納大陸的岡瓦納二疊紀 - 石炭紀頁巖和粉砂沉積物中很豐富,包括儲存良好、近乎完整且頭骨關節完好的骨骼,以及仍保留可識別軟組織的部分儲存標本。」

他們補充道:「這種特殊的儲存狀況使得烏拉圭的曼古略組和巴西的伊拉蒂組被指定為岡瓦納大陸的化石庫。」

「此外,來自這些地層單位的中龍化石包含不同的個體發育階段,從未出生的個體到幼體和成體都有。」

「因此,中龍的個體發育有詳細記載,幼體的身體長度從10或12釐米(3.9 - 4.7英寸)到年輕成體的80或90釐米(2.6 - 3英尺)不等。」

「中龍的平均長度約為70釐米(2.3英尺)。」

「先前的研究表明,中龍是半水生而非完全水生的羊膜動物。」

「此外,在最近對中龍分類學和古生物學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檢查了超過1000個標本,包括屬於細齒中龍的小型和大型個體。」

「資料還顯示,在成熟階段,中龍發展出更多陸棲習性。」

從烏拉圭曼古略組化石庫發現的標本記錄的中龍個體發育頭骨系列。比例尺 - 1釐米。圖片提供:Piñeiro等人,doi: 10.3390/fossils3010001。

Piñeiro博士及其共同作者發現並檢查了迄今為止有記錄的已知最大中龍的遺骸。

這些標本包括兩塊破碎的頭骨、一節背椎骨、一段尾巴、一根遊離肋骨和其他幾塊骨骼。

它們來自烏拉圭北部曼古略組的皮卡達德奎洛和埃爾巴隆地區。

古生物學家將新化石與大量細齒中龍相同骨骼的樣本進行了比較。

他們的分析顯示,曼古略組中龍的大小超過了先前記錄的細齒中龍的典型大小分佈。

這些個體比平均值高出四到五倍的標準差,頭骨長度在15到20釐米(5.9 - 7.9英寸)之間,總身體大小在1.5到2.5米(4.9 - 8.2英尺)之間。

研究人員表示:「為了探究如此大型的中龍在曼古略組種群中的意義,我們考慮了伯格曼法則的潛在影響。」

「雖然這是研究同一物種或不同分類單元的孤立種群時的一個重要古地理原則,其體型可能受到溫度和食物可獲得性變化的影響,包括營養物質的競爭,但它無法解釋曼古略組中為何存在如此大型的中龍標本。」

「因此,我們得出結論,中龍體型的巨大差異與它們的個體發育階段和生長模式相對應。」

「先前認定的較小體型可能代表以早期幼體、亞成體和年輕成體為主的組合,這可能反映了災難性的大規模死亡事件,幹擾了因各種原因死亡的動物屍體正常的逐漸累積。」

「曼古略組中發現的膨潤土層和石膏晶體,是由於與泛大陸形成相關的構造活動增加,導致火山灰偶然落入瀉湖所致。」

「這些火山活動,再加上觀察到的伊拉蒂 - 懷特希爾海逐漸乾旱以及伴隨而來的沙漠化,被認為是至少在巴拉那盆地烏拉圭地區中龍滅絕的主要觸發因素。」

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化石研究》期刊上。

_____

Graciela Piñeiro等人,2025年。已知最大的中龍:來自稀少記錄的證據。《化石研究》3(1):1;doi: 10.3390/fossils3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