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太空 > 37億年前的火星竟有溫暖濕潤氣候?最新研究顛覆認知

37億年前的火星竟有溫暖濕潤氣候?最新研究顛覆認知

行星科學家近日在火星南部高地「諾亞奇斯地」發現超過15,000公里長的古河道遺跡,這項突破性發現顯示遠古火星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潮濕。

這張由HiRISE拍攝的高解析影像顯示火星表面存在頂部平坦、嚴重侵蝕的蜿蜒河流遺跡,沙丘正緩緩覆蓋這些古老河道。影像來源:NASA/JPL/亞利桑那大學。

關於37億年前諾亞紀-赫斯珀裡亞紀過渡期(Noachian-Hesperian transition)的火星氣候特徵,以及當時河谷網路與湖泊等地貌如何形成,學界長期存在爭議。

目前主要有兩種理論:第一種認為早期火星長期保持溫暖濕潤,液態水能穩定存在地表;第二種主張火星多數時候寒冷乾燥,僅在短暫氣候異常期由冰層融水偶爾形成水文特徵。

諾亞奇斯地正是「溫暖濕潤」氣候模型預測會出現高降雨量的關鍵區域。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英國開放大學博士生亞當·洛西庫特(Adam Losekoot)帶領團隊針對該地區的「蜿蜒河流脊」(fluvial sinuous ridges,又稱倒置河道)展開系統性調查。

研究團隊解釋:「這些特殊地貌是河流沉積物硬化後,周遭物質被侵蝕裸露所形成的。類似構造在火星各類地形中都有發現,它們的存在暗示液態水曾在此區域廣泛流動,而降雨很可能是主要水源。」

驚人的是,研究人員在諾亞奇斯地共識別出總長超過15,000公里的河流遺跡系統,其中雖多為孤立段落,但某些系統延伸達數百公里。

洛西庫特興奮表示:「研究火星——特別是像諾亞奇斯地這樣未充分探索的區域——之所以令人振奮,正因為這裡儲存著數十億年來幾乎未變的地質紀錄。就像時光膠囊般,完整封存了地球上看不到的基礎地質過程。」

團隊整合三組軌道儀器資料:背景攝影機(CTX)、火星軌道雷射高度計(MOLA)與高解析成像科學裝置(HiRISE),藉此大範圍繪製河道系統的位置、長度與形態特徵。

「我們的研究證實火星曾是比現在更複雜、活躍的星球,能參與這項發現實在太棒了!」洛西庫特強調:「這些相互連結的龐大河道系統,代表潮濕環境至少維持了地質意義上的漫長時間,直接挑戰火星『長期寒冷乾燥』的主流觀點。」

這項突破性研究已於2025年7月10日在英國杜倫舉行的「皇家天文學會全國天文會議」上發表,論文標題為〈火星諾亞奇斯地的河流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