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科學家突破性發現!常溫光催化技術實現丙烷高效轉化
科技
08-08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教授與王愛琴教授團隊,攜手上海高等研究院高毅教授研究組,成功開發出一種革命性的催化技術。這項創新研究發表於《自然化學》期刊,將徹底改變傳統石化產業高耗能的生產模式。
傳統丙烷脫氫製程(PDH)需在600°C以上的高溫環境中進行,不僅耗費大量能源,還會導致催化劑燒結積碳等問題。研究團隊另闢蹊徑,開發出結合光熱催化的新型單原子銅催化劑(Cu1/TiO2 SAC),成功將反應溫度大幅降低至50-80°C的常溫範圍。
這項技術的關鍵在於利用水蒸氣環境下的光催化作用。研究發現,當Cu1/TiO2 SAC受到光照時,會分解水分子產生氫氣和氫氧自由基。這些活性物質能有效從丙烷中奪取氫原子,生成丙烯和水,而水分子本身在過程中並不會被消耗。
實驗資料顯示,在連續流固定床反應器中,該技術可達到每小時1201微摩爾的驚人反應速率。更令人振奮的是,這項技術還能應用於乙烷、丁烷等其他輕質烷烴的脫氫反應,甚至可以直接利用太陽光碟機動反應進行。
研究共同通訊作者劉曉艷教授指出:「這項研究不僅為PDH開闢了新途徑,更為太陽能驅動高溫反應建立了典範。」這項突破性進展對於推動綠色化學工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未來可望大幅降低石化產業的能源消耗與碳足跡。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5年3月21日的《自然化學》期刊,DOI編號為10.1038/s41557-025-017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