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跨國聯手!重新定義「秒」的時代即將來臨
科技
07-13
國際科研團隊近期完成一項劃時代實驗,透過比較六國光學原子鐘的運作表現,為建立全球新一代時間標準邁出關鍵一步。這項發表在《光學》期刊的研究,首度實現多國光學原子鐘同步比對,距離重新定義國際單位制(SI)中的「秒」又更近一步。
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時間頻率部門主管海倫・馬戈利斯指出:「從衛星定位到電網管理,甚至是金融交易同步,現代社會運作都仰賴原子鐘提供的精準時間訊號。這項突破將提升下一代光學原子鐘效能,開創嶄新應用領域。」
不同於傳統銫原子鐘,光學原子鐘採用雷射激發特定原子能階轉換,其「滴答」頻率精準度較現行標準高出百倍以上。義大利國家計量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馬可・皮佐卡羅強調:「我們不僅建立跨歐洲的精密時頻網路,更形塑出能探索暗物質等基礎物理課題的『分散式實驗室』。」
研究團隊運用衛星導航訊號與光纖傳輸兩種技術,同步比對十座光學原子鐘的38組頻率比值。芬蘭VTT MIKES資深科學家託馬斯・林德瓦爾說明:「多點同步比對能驗證資料一致性,這對未來選定『新秒』基準鐘至關重要。」
儘管實驗發現部分測量偏差,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瑞秋・戈登認為:「正因採用多重連結技術,反而更容易追溯問題根源。」現階段研究顯示,要實現「光學秒」的國際標準化,仍需克服測量不確定度匹配、長期穩定性驗證等技術門檻。
這項突破性研究獲歐盟重大計劃支援,參與機構橫跨法、德、義等六國。隨著光學原子鐘精度持續突破,人類計時技術即將迎來半世紀最大變革,相關成果已刊載於《光學》期刊2025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