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AI教堂禮拜:芬蘭聖保羅堂的創新實驗

AI教堂禮拜:芬蘭聖保羅堂的創新實驗

在芬蘭赫爾辛基的聖保羅路德教會,一場善與惡的對決在教堂的大螢幕上展開。耶穌以長髮鬍鬚的形象出現,而撒旦則穿著現代服裝,帶著威脅的表情和尖銳的聲音——這些全都是由人工智慧(AI)創造的。這場週二晚間的禮拜中,除了AI生成的牧師虛擬形象外,還有已故的芬蘭前總統烏爾霍·凱科寧的虛擬化身,朗讀著舊約聖經的經文。這是芬蘭首次幾乎完全由AI工具策劃的教堂禮拜,從講道到部分詩歌,甚至音樂和視覺效果,都由AI一手包辦。

這場廣為宣傳的實驗性禮拜吸引了超過120人來到赫爾辛基東北部的教堂,遠超平日晚間的參與人數。除了本地居民,還有一些外地人甚至外國人前來,儘管他們坦言自己的芬蘭語不足以完全理解內容。牧師佩賈·科佩羅伊寧表示:「通常人們談論AI時,總是在談論它未來能做什麼。但未來已經到來……AI現在就能做到那些人們認為可能十年後才能實現的事情。」

儘管參與的牧師和信徒都表示這場禮拜很有趣,但他們一致認為,AI在短期內無法取代由人類主導的禮拜。信徒塔魯·涅米寧告訴美聯社:「這很有趣,但感覺不像是一場彌撒或禮拜……它讓人感到疏離,我沒有感受到他們在對我說話。」聖保羅堂的牧師卡里·卡納拉也認同這一觀點,他強調:「人們需要的是來自人的溫暖。」

全球各地的教堂和牧師都在嘗試使用AI,就像其他社會領域一樣,試圖瞭解AI在他們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它是否能吸引更多信徒。2023年,德國的一間教堂舉辦了由AI主導的禮拜;去年,瑞士一間天主教小堂的電腦螢幕上出現了「耶穌」的虛擬化身,回答信徒的問題並提供基於聖經的回應。

聖保羅堂一直樂於嘗試新事物,牧師們曾將足球和冰球比賽的轉播融入禮拜中,甚至舉辦過舞蹈和電影節。科佩羅伊寧在參加了日內瓦一場關於AI與宗教的會議後,受到啟發,決定嘗試用AI策劃一場禮拜。他與多種AI工具合作,花費數週時間完成了這場45分鐘的禮拜。他使用OpenAI的ChatGPT-4o撰寫講道內容,Suno創作類似流行音樂的曲調,並透過Synthesia平臺生成自己和卡納拉牧師的虛擬形象。

科佩羅伊寧坦言,看到自己在螢幕上說出從未在現實中說過的話,感覺「有點詭異」。另一款工具Akool則創造了前總統凱科寧的虛擬化身,朗讀舊約經文,並呈現了撒旦與耶穌的對話。在AI生成的內容之間,牧師和信徒們伴隨著現場的管風琴音樂唱詩歌。

這場實驗也暴露了AI的侷限性。在赫爾辛基的禮拜中,AI並未參與赦罪或聖餐儀式。科佩羅伊寧指出,任何AI生成的內容都需要由人類進行事實核查和編輯,且AI的輸出往往基於刻板印象。此外,AI工具似乎對創作宗教內容持保留態度。ChatGPT最初拒絕撰寫耶穌與撒旦的對話,直到科佩羅伊寧保證自己是一名路德教會牧師,且這樣做並無不妥後,才勉強同意。

科佩羅伊寧也提到,他意識到AI工具對環境的影響,例如運作時消耗的大量水資源。芬蘭路德教會中有些人批評聖保羅堂為了娛樂大眾而使用AI,卻忽視了對環境的負擔。

參與禮拜的信徒表示,這場禮拜既新奇又有趣,但有時也讓人感到困惑。AI的語速過快,難以跟上。學生耶拉·普爾基寧表示:「我喜歡那些詩歌,它們很朗朗上口,但缺乏人類賦予的靈魂。」赫爾辛基教區聯合會的首席發展官埃娃·薩洛寧則認為,這場禮拜「更像是一場表演」,感覺比真人主持的禮拜更加「非個人化」。

科佩羅伊寧強調,AI無法取代真實牧師的原因之一在於它缺乏人性化的元素。「它無法對人產生同理心,也無法以靈性的方式回答你的問題。」他說。儘管如此,科佩羅伊寧和卡納拉都認為,AI在教會中仍有一席之地。聖保羅堂已經將AI用於簿記工作,科佩羅伊寧有時也會藉助ChatGPT撰寫講道或查詢特定主題的經文。

卡納拉坦言,他過去「一直反對」AI,但決定直面它,現在他認為AI可以幫助牧師進行講道和演講的研究。英國約克大學的哲學教授兼安全AI系統博士培訓中心的倫理學家湯姆·斯通漢姆指出,AI只能在「人類功能純粹是工具性和交易性」的領域取代人類,例如客服情境。然而,即使在這些情境中,一個微笑或簡短的友好交流也能帶來AI無法提供的價值。

斯通漢姆強調,在宗教環境中,「重點是人,而不是工具。他們不僅僅是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正是人性為情境增添了價值。」荷蘭特文特大學的科技倫理研究員安娜·普齊奧表示,考慮到AI的潛在問題,教會和宗教團體有必要進行實驗,這樣他們才能「塑造這些AI過程,並以負責任的方式開發和設計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