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真諦:全球視角下的反思與情感
智慧是一種美德,但我們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擁有智慧?我們的團隊探討了在不同哲學傳統的文化中,誰被視為智者。結果令人驚訝。
想像你正面臨一個改變人生的決定。你獲得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海外工作機會,但這意味著要離開無法搬遷的伴侶。在職業抱負與感情承諾之間掙扎,你開始思考如何做出最明智的決定。你應該以冷靜的頭腦分析利弊,還是應該傾聽內心的聲音?此外,你的朋友和家人會認為哪種方式更明智?
從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強調邏輯推理的價值,到中國聖人孔子重視道德品格與社會和諧,智慧的追求一直是人類的普遍努力。在當今複雜的世界中,許多人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經濟或社會挑戰,智慧的追求依然至關重要。
作為社會生物,人類經常尋求他人的指導和啟發。我們聆聽我們敬佩的領導者、指導我們的導師和支援我們的伴侶。智者與愚者形成對比,他們是我們選擇追隨、投票支援並努力成為的人。面對類似開頭情境的困境,人們往往會轉向他們認為的智慧典範,可能會問自己:「耶穌會怎麼做?」或開玩笑地問:「碧昂絲會怎麼說?」
但究竟什麼構成了智慧?換句話說,人們認為哪些特質是明智判斷的核心——這在世界各地是否有所不同?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事進行了一項研究,涉及來自16個文化群體的2,707名參與者,包括摩洛哥、秘魯、日本、斯洛伐克、印度和加拿大等多元且遙遠的人口。我們向他們展示了10個人的口頭描述——包括科學家、政治家和教師——並要求他們根據19種處理複雜情境的方式來比較這些目標與自己。
我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人們在全球範圍內對智慧的看法的驚人共性。例如,參與者比較了「摩根博士,一位收集植物、動物和人類資訊以理解世界的科學家」與「亞歷克西斯,一位教授12歲學生當地歷史和文學的學校教師」。他們決定誰更可能在做出困難選擇時「三思而後行」、「邏輯思考」、「考慮他人的觀點」(以及其他16種處理複雜情境的方式);然後,他們評估了這些人的智慧。我們分析了所有這些比較,以找出參與者在判斷10個假設角色的行動和感受時所依賴的隱藏維度;然後,我們計算了他們在推斷這些角色的智慧時給予這些維度的權重。
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當人們判斷智慧時,他們本質上是將智慧與我們稱之為反思取向和社會情感意識的兩個關鍵維度聯絡起來。反思取向可能是你想到「聰明」人時首先想到的:它涉及邏輯、理性、控制情緒和應用過去的經驗。想像一位在實驗室中研究宇宙奧秘的傑出科學家,仔細分析資料並基於證據得出結論。這個人體現了智慧的反思方面。
另一方面,社會情感意識涉及關心他人、積極傾聽和應對複雜和不確定的社交情境的能力。想像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教師,不僅傳授知識,還花時間瞭解每個學生的獨特需求和挑戰,靈活適應他們的需求。這位教師體現了智慧的社會情感維度。
我們發現這兩個維度密切相關,人們在判斷一個角色是否明智時會考慮這兩者。我們的參與者在角色在這兩個維度上得分高時,評定他們為最明智的。
我們還想知道人們對這些智慧維度的態度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如何變化。人類學和文化心理學研究長期以來表明,智慧深深植根於特定的文化規範和價值觀中。許多研究人員強調了「東方」和「西方」智慧觀唸的差異。例如,中國文化的集體主義通常歸因於儒家和道家傳統,這些傳統非常重視社會和情境意識。相比之下,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經常與來自古希臘和羅馬哲學家的分析思維以及啟蒙運動的知識理想聯絡在一起。因此,我們假設我們識別的社會情感意識維度會更密切地與全球東方的參與者相關,而反思取向維度會優先被西方的參與者重視。
然而,我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人們在全球範圍內對自己和他人的智慧看法的驚人共性,這兩個關鍵維度在所有文化中都得到了相似的權重。我們認為這種共性可能源於「取得成就」和「相處融洽」的需求,一些學者稱之為基本的人類需求。取得成就涉及識別誰有能力並有行動力——這些品質與智慧的反思取向維度一致。相處融洽需要與智慧的社會情感意識維度相關的能力。
我們的研究還涉及要求參與者評估自己的智慧與假設角色相比。這揭示了跨文化中自我認知的有趣偏見。人們普遍承認自己的認知侷限,在反思取向方面評分低於最明智的個體。然而,他們往往認為自己在社會和情感意識方面比大多數人更優秀。換句話說,他們願意承認自己的認知缺陷,但相信自己在同理心、溝通和社會情境意識方面表現出色。
這種跨文化的一致性再次讓我們感到驚訝。先前的研究表明,對自己的社會情感意識過於樂觀的看法是西方文化的特徵,但在我們的資料中,這種自我認知偏見存在於多種文化中,包括通常被描述為非西方的文化,如中國、印度、日本和摩洛哥。這再次挑戰了人們對東方與西方、南方與北方的一些持久刻板印象。
我們提出,這種普遍的自我認知偏見源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收到的關於自己在智慧兩個維度上的反饋差異。保持對自己反思和分析品質的誇大感要困難得多,因為學校成績和職業成果不斷迫使我們校準自我評價。然而,當涉及到我們的社會情感意識時,客觀反饋的形式較少,這使我們更容易保持誇大的看法。想像一位不受歡迎的經理,他認為自己關心和易於接近,因為他有「開放政策」——即使他聽到一兩條負面評論,忽略或淡化它們可能比忽略考試失敗或工作拒絕更容易。
在我們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值得我們時不時地反思自己的智慧。我們是否以足夠的智慧行事?我們如何在生活中平衡理性與同理心?在許多方面,通往智慧的道路是一條深刻的個人之路,由我們個人經驗的反思、文化背景以及我們選擇追隨的智慧典範所塑造。但同時,在判斷他人在這條道路上的位置時,似乎我們所有人,無論身在何處,都在透過一個共同的鏡頭看待。
這個想法得以實現,得益於約翰·坦普爾頓基金會對Aeon Media的資助。本出版物中表達的觀點僅代表作者的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基金會的觀點。Aeon Media的資助者不參與編輯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