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如何改寫歷史?湖底沉積揭露1976年瓜地馬拉強震的驚人真相
科學家在瓜地馬拉四個湖泊採集的沉積巖芯中,發現了1976年芮氏規模7.5強震的地震波傳播方向證據。這項突破性研究在美國地震學會年會上發表,不僅解開了當年地震的關鍵謎團,更為重建當地長達4000年的古地震史提供了珍貴線索。
這場沿著北美板塊與加勒比板塊交界處的莫塔瓜斷層發生的強震,造成超過2.3萬人喪生,約150萬人無家可歸。劇烈的地表搖動引發山崩,並在湖底沉積層中留下獨特的濁流沉積痕跡。這些沉積物就像大自然親手寫下的地震日記,忠實記錄了地震的強度與方向。
密蘇里科技大學地質學家強納森·歐布斯特-法納指出一個反常現象:「通常距離震央越遠的湖泊,沉積層應該越薄。但我們發現,最靠近震央卻偏離斷層破裂路徑的湖泊,沉積層反而異常稀薄。」這項發現讓研究團隊意識到,他們可能捕捉到了地震波「指向性效應」的關鍵證據。
同校地球物理學家傑瑞米·莫勒解釋:「這就像1976年地震在湖底留下的『簽名』。當年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實地資料就顯示,位於主破裂路徑南方10公里處的土坯房完好無損,而位於斷層線上且朝向破裂方向的建築卻全部倒塌。」
研究團隊自2022年開始採集並分析這些湖底巖芯。歐布斯特-法納表示:「這不僅是研究1976年地震的絕佳機會,更能幫助我們瞭解這個板塊邊界的古地震歷史。」由於1976年後當地歷經36年內戰,加上監測裝置不足,這個板塊邊界的地震活動長期缺乏系統性研究。
去年,團隊成功採集到迄今最長的湖底巖芯,其中沉積物可能記錄了長達4000年的地震史。初步分析已發現1816年至少規模7.5地震的證據,這起地震過去僅見於歷史文獻記載。
這項研究不僅填補了地震科學的重要空白,更為瓜地馬拉未來的地震風險評估提供了關鍵資料。隨著更多巖芯分析的進行,這些沉默的湖底沉積將繼續訴說這片土地與地震搏鬥的千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