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美國國會演說實證論述創新低 政治語言趨向主觀化

美國國會演說實證論述創新低 政治語言趨向主觀化

最新研究分析140年來超過800萬場國會演說後發現,美國政治人物如今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依賴個人信念而非客觀事實來支撐論點。這項跨國研究團隊指出,這種「真相衰退」現象正嚴重侵蝕民主政治的根基。

研究顯示,自1970年代起,美國國會議員使用實證資料的頻率明顯下滑,目前更創下歷史新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趨勢與立法效率降低、政黨對立加劇,以及經濟不平等惡化等現象同步發生。康斯坦茨大學社會行為資料科學教授大衛·加西亞領導的團隊,透過分析1879至2022年間的國會演說內容,深入探討政治人物如何透過語言表達其真相認知。

「當前許多民主國家都面臨『真相衰退』危機,事實與虛構的界線日益模糊,這不僅加劇社會對立,更削弱民眾對體制的信任。」加西亞教授強調。研究團隊特別說明,理想的政治論述應在實證基礎與直覺判斷間取得平衡,但現況明顯已嚴重傾斜。

資料顯示,1879至1940年間,國會演說中事實陳述與直覺判斷的使用比例相對平衡。1940年後實證論述逐漸增加,並在1970年代中期達到高峰,但此後便持續下滑。特別引人關注的是,雖然兩黨都出現這種趨勢,但共和黨籍議員自2021年以來的轉變最為顯著。

布里斯托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史蒂芬·盧萬多夫斯基指出:「研究最關鍵的發現,在於實證語言與立法效能間的密切關聯。當國會議事更注重事實依據時,立法效率就會提升,政黨對立也會緩和。」

為處理龐大的語料庫,研究團隊開發創新的文字分析方法。主要作者塞貢·阿羅耶洪解釋:「我們透過比對演說用詞與真相認知辭典,建立『實證減直覺』(EMI)指標來量化演說內容的傾向。」該團隊最終歸納出49個實證關鍵詞(如「分析」、「資料」)和35個直覺關鍵詞(如「常識」、「推測」)。

值得注意的是,共同作者雅娜·拉瑟教授早前分析2011-2022年國會議員推文時,就已發現類似趨勢。「即使在這個相對短暫的時期,我們仍觀察到論證風格的明顯轉變——個人信念逐漸與科學事實脫鉤。」拉瑟教授補充說明。

這項突破性研究已刊登於《自然人類行為》期刊,為當代政治溝通品質的惡化提供重要實證。研究團隊呼籲政治人物重拾實證精神,以挽救日益脆弱的民主對話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