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球天然工廠:製造更潔淨、環保肥料的新途徑
你知道嗎?如今科學家們正發現一種嶄新且環保的方法,利用地球天然的地質作用合成氨,這有可能徹底改變肥料生產方式,同時大幅降低化工業的碳足跡。以往,生產氨需要依靠高耗能的反應器,然而現在,科學家們正探索一條更天然的途徑——藉助地球內部的熱能和壓力。
就在今年1月21日發表於《焦耳》期刊的一項概念驗證研究顯示,將富含氮的水與富含鐵的岩石相結合,就能夠產生氨,而且整個過程既不需要任何外部能源,也不會釋放二氧化碳。這一創新方法為傳統氨生產提供了更具永續性的替代方案,據估算,其產出的氨足以供應長達約242萬年。
這個構想的靈感源於上世紀80年代在西非馬裡的一項不尋常地質發現。當地居民發現一口井會釋放出氫氣,後經科學家研究,確定這是地球深處水與岩石之間自然化學反應的結果。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資深作者伊維內蒂姆·阿巴特表示,那一刻就像「啊哈」瞬間,讓他們意識到或許可以把地球當作一座工廠,利用其內部的熱能和壓力,以更清潔的方式生產像氨這樣有價值的化學品。
氨不但是肥料的關鍵成分,未來甚至有可能作為清潔燃料,然而現今的工業氨生產極為耗能。它消耗了全球約2%的能源,每生產1噸(2204磅)氨,就要排放約2.4噸(5291磅)的二氧化碳,是化工業的頭號二氧化碳排放源。
為了驗證地球工廠的想法,阿巴特及其團隊搭建了一個岩石 - 水反應系統,模擬地球的地下環境。他們將合成的富含鐵的礦物質暴露在含氮的水中,引發了一場化學反應,使岩石氧化並產生了氨,團隊將其稱之為「地質氨」。這個過程無需能量輸入,不排放二氧化碳,甚至在常溫常壓下就能運作。
接著,團隊用橄欖石(一種天然富含鐵的岩石)替換了合成礦物質,以便更好地模擬現實世界的情形。他們還透過新增銅催化劑,並將溫度提升到300°C(572°F),進一步最佳化了整個過程。在21小時內,每噸(2204.6磅)橄欖石就能產出約1.8公斤(4磅)的氨,充分證明瞭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永續性。
阿巴特指出,這些岩石在全球各地都有,所以這個方法在全球有著廣泛的應用潛力。但他也強調,要真正落實這個方法,還面臨著一系列複雜的問題。實施過程涉及到向地球深處富含鐵的岩石層鑽孔、注入含氮的水,還要處理岩石如何破裂、膨脹以及與氣體和液體相互作用等諸多複雜問題。
從經濟前景來看,這個想法令人振奮。生產地質氨每公斤成本約0.55美元,與傳統方法每公斤0.40 - 0.80美元的成本相當。此外,這項研究還可能為解決廢水汙染問題開闢新途徑。麻省理工學院的第一作者高逸凡表示,廢水中的氮源被視為汙染物,去除它既耗費金錢又消耗能源,但現在或許可以利用廢水來生產氨,這無疑是個雙贏策略。將廢水處理與氨生產相結合,每生產1公斤氨還能額外獲得3.82美元的利潤。
麻省理工學院的另一位資深作者李巨也提到,氨對生命至關重要。除了微生物,地球上另一種自然產生氨的方式就是閃電擊中氮氣。所以從生命起源的角度來看,地質方式生產氨的發現十分有趣。
參考文獻:《地質氨:岩石刺激產生氨》,作者高逸凡、雷明、巴楚·斯拉萬·庫馬爾、休·巴雷特·史密斯、韓碩熙、洛克什·桑加巴圖拉、李巨和伊維內蒂姆·I·阿巴特,發表於2025年1月21日的《焦耳》期刊,DOI:10.1016/j.joule.2024.12.006 。本研究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