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太空 > 地球曾「吞噬」的行星去哪了?揭開月球誕生之謎

地球曾「吞噬」的行星去哪了?揭開月球誕生之謎

關於月球形成之謎,科學界目前有幾種主流假說:可能是被地球引力捕獲的天體、與地球同時形成、或是單一行星分裂的產物。但最被認可的,還是「大碰撞說」——這個理論能完美解釋地月系統諸多奇特現象,而這場遠古碰撞的影響,至今仍在塑造著我們的世界。

這個假說核心圍繞著一顆名為「忒伊亞」的行星,其大小約與火星相當,質量約為現今地球的10%。根據最新研究,忒伊亞可能曾與原始地球大小相近。這顆以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之母命名的行星,在45億年前與地球發生了劇烈碰撞。

早期學界認為這是一場「擦邊碰撞」,但近十年研究顯示,這更可能是場正面撞擊。超級電腦模擬顯示,這場毀滅性碰撞可能在數小時內完成——忒伊亞與地球合而為一,噴濺出的物質在軌道上形成兩個天體:較大的最終落回地球,其運動將較小的天體(即月球)推向外圍。

關鍵證據來自地月岩石的氧同位素分析。主導研究的愛德華·楊教授指出:「若發現地月氧同位素差異,將支援擦邊碰撞理論。但我們的精密檢測顯示,兩者成分完全一致,證實了劇烈混合的正面撞擊假說。」

其他佐證包括:地月軌道近乎共面(造就日食現象)、地月系統的高角動量、月球密度較低、缺乏揮發性元素,以及無法用簡單吸積模型解釋的月球熔融歷史。

那麼忒伊亞去哪了?最新研究指出,它可能以「大型低速區」(LLVPs)的形式深藏地幔底部。這些位於非洲和太平洋板塊下方、地函深處的異常結構,密度高於周圍物質,很可能是忒伊亞的殘骸。模擬顯示,這些物質可能影響了板塊運動的發展——這個塑造地球生命的獨特現象。

忒伊亞的遺產還包括:造就四季變化的地軸傾斜(目前23.4度),以及最重要的——我們夜空中那輪明月。雖然忒伊亞與地球早已融為一體,但它對這顆星球的影響,將持續到地球終結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