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傍晚會突然精神變好?揭開「第二波精力」的科學真相
醫學
04-15
忙碌一整天後,照理說應該累到想立刻躺平。但很多人反而在睡前突然精神抖擻,這種奇妙的「迴光返照」現象其實與人體生理時鐘密切相關。
美國聖託馬斯大學神經心理學教授羅克珊·普里查德指出,這種傍晚精力回升的現象稱為「清醒維持區」,是人類晝夜節律的自然表現。當日落後,促進清醒的荷爾蒙仍維持高濃度,而助眠的褪黑激素尚未大量分泌,就會形成這個特殊的精力高峰時段。
從演化角度來看,這種機制能幫助原始人類完成黃昏時的重要任務,像是準備晚餐或尋找安全住所。現代「夜貓族」的清醒維持區通常比「早鳥族」更長,這也是為什麼夜貓子總覺得越晚越有精神。
除了生理因素,心理狀態和生活習慣也會放大這種效應。睡眠醫學專家克里斯·艾倫博士表示:「焦慮情緒、加班工作、滑手機等行為都會刺激壓力荷爾蒙分泌,讓大腦更清醒。」特別是3C產品發出的藍光,會誤導大腦以為還是白天,進一步推遲睡意。
現代人常見的「報復性熬夜」也是元兇之一——白天被工作壓榨後,故意犧牲睡眠來換取珍貴的休閒時光。普里查德教授建議,與其抗拒這種精力高峰,不如善用它來處理待辦事項,反而能減輕壓力幫助入睡。但要注意活動時盡量保持昏暗燈光,研究顯示紅光對睡眠的幹擾最小。
如果想避免這種睡前亢奮,專家提供幾個實用對策:固定作息時間最能穩定生理時鐘,建立放鬆的睡前儀式也很重要。如果長期受此困擾,可能需要諮詢睡眠專科醫師,排除睡眠障礙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