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足跡驚現恐龍跨物種群居證據!暴龍與角龍竟曾同行?
現代動物界中常見群居行為帶來諸多好處,最新研究發現恐龍時代亦然。不過多數物種傾向與同類聚居,這不僅增加交配機會、強化親緣連結,更能確保群體移動速度一致,有效躲避掠食者追擊。
然而就像現今非洲草原上斑馬與牛羚會結伴遷徙共同抵禦獅群,阿爾伯塔大學的Phil Bell博士團隊在《PLOS ONE》期刊發表驚人發現:加拿大恐龍省立公園的泥岩層中,竟同時保留著角龍類與甲龍類的足跡,這是首度發現不同種植食恐龍可能共同行動的直接證據。
「我在此處採集恐龍化石近20年,卻從未認真研究過足跡。」Bell博士坦言。這其實很合理——恐龍一生留下的足跡雖比骨骼多上百萬倍,但兩者形成化石的條件迥異。這個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的遺址因地勢陡峭、侵蝕快速,過去僅發現少數鴨嘴龍類和暴龍類足跡。
當研究團隊開挖29平方公尺的巖層後,赫然揭露至少5隻角龍類的13個足跡。更驚人的是,旁邊竟夾雜著2隻大型暴龍的3個足跡,以及1個小型獸腳類或鳥類的印記。「暴龍足跡顯示牠們可能正虎視眈眈盯著龍群,」Bell生動描述,「雖然無法確定雙方是否真的遭遇,但光想像就令人毛骨悚然。」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角龍足跡群中混雜著兩個截然不同的足印。研究團隊推測這可能屬於甲龍類,其排列方式顯示牠正與角龍群同行。這讓人聯想到非洲動物遷徙時,不同物種會憑藉各自的視覺、嗅覺和聽覺優勢,組成更完善的預警系統。或許恐龍時代也存在這種「生存聯盟」?
麥考瑞大學的Sally Hurst教授興奮表示:「這些活體行為的瞬間被永久儲存,無論是覓食、遷徙或飲水,都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神奇生物的真實生活樣貌。」雷丁大學的Brian Pickles博士更發現多個新足跡點,將持續解鎖更多恐龍社會行為的奧秘。
這項突破性研究不僅改寫我們對恐龍社會結構的認知,更讓人類得以「穿越7600萬年,親身踏上恐龍走過的路」。至於這些遠古生物是臨時結伴還是長期共生?仍待更多證據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