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意外發現:南海牛屍實驗竟揭開「太平洋睡鯊」神秘面紗
醫學
07-11
要獲取深海物種的精確資訊向來是項艱鉅挑戰,特別是像太平洋睡鯊這種神出鬼沒的生物。這種分佈廣泛卻極少被觀察到的鯊魚(學名:Somniosus pacificus),最近竟在中國南海一項實驗中意外現身——八條睡鯊同時出現的畫面讓研究團隊大為驚奇。
這項由中山大學與廣東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實驗室主導的研究,原本是透過投放牛隻屍體至海南島附近大陸坡1,629公尺深處,模擬鯨落生態過程。沒想到水下攝影機卻捕捉到珍貴畫面:八條太平洋睡鯊不僅現身覓食,更展現出獨特的「排隊禮儀」。
研究第一作者韓天指出:「影像顯示前排鯊魚會主動讓位給後方接近的個體,這種取食優先權的競爭模式,揭示了深海環境中睡鯊的非獨居覓食策略。」更令人玩味的是,體長超過2.7公尺的大型個體明顯更具攻擊性,較小個體則表現出謹慎的環繞行為。
研究團隊還首次記錄到睡鯊的「眼球回縮」行為,推測是缺乏瞬膜(第三眼瞼)的牠們在爭食時保護眼睛的適應機制。此外,部分鯊魚身上附著的橈足類寄生蟲,以及同時入鏡的深海獅子魚和端足類生物,都為南海深淵生態系提供了新線索。
雖然太平洋睡鯊的分佈北起日本、阿拉斯加,南至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和東加海溝,但以往認為牠們偏好冷水域。這次在南海的發現,連同先前索羅門群島與帛琉的零星紀錄,不僅重新整理物種分佈的最南界,更引發關於氣候變遷是否影響其棲地擴張的討論。
韓天強調:「儘管在北大平洋典型分佈區的深水層也曾發現睡鯊,但牠們頻繁現身南海西南部的現象,顯示我們對這物種的認知仍有巨大空白。」這項突破性發現已刊登於《海洋-陸地-大氣研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