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性別之謎:為何科學家至今仍無法分辨公母?
20世紀初,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卜林曾寫道:「雌性物種往往比雄性更致命」。這個觀點一度被套用在暴龍研究上,有學者推測雌性暴龍可能比雄性更龐大兇猛。然而最新研究顯示,現階段我們根本無法確認大多數恐龍的性別。
恐龍的育兒分工
即便是看似明顯的線索——比如在化石蛋巢上發現的恐龍骨架——也不一定可靠。就像現存的活化石鳥類鴯鶓和食火雞,負責育雛的其實是雄性。最新研究認為,巨大的棘龍可能也屬於這類由爸爸育兒的恐龍物種。
古生物學家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大衛·霍恩博士解釋:「比較可靠的指標是髓質骨的存在,但這只適用於特定情況。」這種骨骼結構類似現代鳥類,是雌性恐龍在產卵前暫時形成的鈣質儲存庫,產卵後就會消失。
霍恩博士進一步說明:「發現這種骨骼可以合理推測是即將產卵的雌性。但反過來說,沒有髓質骨也不能斷定就是雄性——可能是未達性成熟的年輕個體、已過繁殖期的年長個體、健康狀況不佳的個體,或是已完成產卵正在孵蛋的雌性。」
恐龍的生殖構造
幾年前,科學家在研究中國出土的鸚鵡嘴龍化石時,首次發現儲存完好的恐龍洩殖腔。就像某些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恐龍的洩殖腔兼具排洩與交配功能。
但霍恩指出:「光看外部生殖器無法判斷性別,因為關鍵的內部解剖構造很難形成化石。」這些柔軟的「內部零件」才是判定性別的關鍵,可惜它們極少能儲存下來。
體型差異的迷思
在缺乏直接證據的情況下,科學家轉而研究「性別二型性」——即兩性在外形上的差異。許多動物(包括人類)的雄性平均體型較大,某些恐龍可能也是如此。
但霍恩團隊透過研究恆河鱷(一種被視為恐龍研究替代物的鱷魚)發現,僅憑骨骼根本無法可靠區分性別——儘管雄性恆河鱷通常較大,且鼻端有明顯的肉質突起。
更複雜的是,恐龍的生長週期極長,要到生命後期才會達到最大體型。霍恩解釋:「這表示我們採集的化石樣本中,只有少數個體是發育完全的。一隻年長的雌性可能比年輕的雄性更大,光靠體型根本無法判斷。」
裝飾性特徵的可能性
科學家曾希望找到像現代動物那樣的性徵特化結構,如頭冠、頸飾或骨板等。但霍恩坦言:「目前沒有任何恐龍被確認具有這類用於求偶展示或打鬥的明顯特徵。」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怪異鴕鳥」般的卡恩氏龍。十年前發現的一對並排化石顯示,其中一隻的尾骨結構特別適合上下擺動,可能用於像孔雀開屏般的求偶展示。霍恩謹慎表示:「這是我見過最可信的恐龍性別二型性案例。」
至今科學家尚未發現其他配對的卡恩氏龍化石,也未在其他恐龍物種中找到類似特徵。但這個發現至少證明,恐龍可能存在性別差異,未來或許能發現更多證據。
霍恩最後感嘆:「現有恐龍化石中,70-80%都只有單一個體,而且往往殘缺不全。如果樣本數只有一個,誰能斷定性別差異呢?」這正是破解恐龍性別之謎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