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土壤驚現「太空魔法」!科學家成功將二氧化碳變氧氣與燃料
一項突破性的太陽能技術讓月球長期生存不再是夢!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可直接從月球土壤中提取水分,並將太空人撥出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可呼吸的氧氣與燃料成分。這項刊登於7月16日《焦耳》期刊的研究,將大幅減少太空任務需從地球攜帶大量水與燃料的需求。
「我們從未想過月球土壤竟有如此『神奇』的特性。」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王璐教授驚嘆道。研究團隊最驚訝的是這個整合技術的實際成效—將月球水提取與光熱二氧化碳催化一步完成,不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更可降低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與複雜度。
多年來,各國太空機構都將月球視為深空探索的中繼站,但最大障礙始終是如何供應足夠的生存物資,尤其是水。研究顯示,將1加侖(約3.8公升)水送入太空的成本高達8.3萬美元(約250萬新臺幣)。考慮到每位太空人每天約需4加侖水,後勤補給很快就變得既昂貴又不切實際。
嫦娥五號任務帶回的月壤樣本證實月球表面存在水分,研究團隊認為未來太空人可善用這些天然資源,避免從地球運輸的龐大成本。不過先前開發的月球水提取技術需要多個耗能步驟,且無法分解二氧化碳以製造燃料和其他必需品。
為突破限制,王璐團隊開發出一項創新技術,能同時完成水提取與二氧化碳轉化。該技術透過新型光熱策略,將太陽光轉化為熱能,把太空人撥出的二氧化碳轉變為一氧化碳和氫氣,進而製造燃料與氧氣。
實驗中,團隊使用嫦娥任務採集的真實月壤、模擬樣本,以及裝有二氧化碳氣體的反應器,搭配聚光系統驅動光熱過程。研究特別選用月壤中儲水量豐富的鈦鐵礦作為催化材料,分析其光熱活性與反應機制。
儘管實驗室成果令人振奮,作者們指出極端月球環境仍存在諸多挑戰:劇烈溫差、強烈輻射、低重力等。此外,自然狀態下的月壤成分不均,性質不一致,而太空人撥出的二氧化碳量可能不足支撐全部水、燃料與氧氣需求。王璐坦言:「現有催化效能仍無法完全支援地球以外環境的人類生存。」
研究團隊強調,克服這些技術障礙與相關研發、部署及運作的高額成本,將是實現月球水資源永續利用與太空探索的關鍵。這項研究獲得多項中國國家級與地方科研計畫經費支援。
最新科學突破不漏接:立即訂閱《科技日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