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為奈米電子學打造超薄磷化鈮導體
史丹佛大學帶領的科學家團隊指出,在僅有幾個原子厚的薄膜中,磷化鈮的導電性比銅更佳;此外,這些薄膜能在足夠低的溫度下製造和沉積,可與現代電腦晶片製造工藝相容。
非晶態磷化鈮的幾個原子厚薄膜,其表面導電性更佳,使得整體材料成為更好的導體。(圖片出處:Il-Kwon Oh / Asir Khan)
史丹佛大學的阿西爾·因蒂薩爾·汗博士表示:「我們正在突破像銅這樣的傳統材料的基本瓶頸。」
「我們的磷化鈮導體證明,透過超細線路傳送更快、更高效的訊號是可行的。」
「這可能提高未來晶片的能源效率,而且在使用大量晶片時,即使是微小的進步累積起來也很可觀,就像如今儲存和處理資訊的大型資料中心那樣。」
研究人員稱磷化鈮為拓撲半金屬,這意味著整個材料都能導電,但其外表面比內部更具導電性。
隨著磷化鈮薄膜變得更薄,中間區域縮小,但表面保持不變,使得表面在電流傳導中貢獻更大份額,整個材料也因此成為更好的導體。
另一方面,像銅這樣的傳統金屬,一旦厚度小於約50奈米,導電效能就會變差。
研究人員發現,在低於5奈米的薄膜厚度下,即使在室溫下執行,磷化鈮的導電性也比銅更好。
在這個尺寸下,銅線難以跟上快速的電訊號,而且會因發熱損失更多能量。
史丹佛大學的埃裡克·波普教授表示:「真正的高密度電子產品需要非常薄的金屬連線線,如果這些金屬導電效能不佳,就會損失大量的功率和能量。」
「更好的材料可以幫助我們在細線路中消耗更少的能量,而將更多能量用於實際的運算。」
許多研究人員一直致力於為奈米級電子學尋找更好的導體,但到目前為止,最佳的候選材料都有極其精確的晶體結構,需要在非常高的溫度下形成。
該團隊製造的磷化鈮薄膜是首個非晶態材料的例子,它們越薄導電性越好。
史丹佛大學博士生阿卡什·拉姆達斯稱:「人們一直認為,如果要利用這些拓撲表面,就需要非常難以沉積的優質單晶薄膜。」
「現在我們有了另一類材料——這些拓撲半金屬——它們有可能成為降低電子產品能耗的途徑。」
由於磷化鈮薄膜不需要是單晶體,因此可以在較低溫度下製造。
科學家們在400攝氏度(752華氏度)的溫度下沉積薄膜,這個溫度足夠低,可避免損壞現有的矽基電腦晶片。
史丹佛大學的尤里·鈴木教授表示:「如果你必須製造完美的晶體線路,那對奈米電子學來說是行不通的。」
「但如果你能使其呈非晶態或稍有缺陷,卻仍能提供所需的效能,那就為潛在的實際應用開啟了大門。」
作者們也在努力將他們的磷化鈮薄膜製成細線,以進行更多測試。
他們想確定這種材料在實際應用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波普教授稱:「我們將一些非常酷炫的物理原理應用到了應用電子領域。」
「非晶態材料的這類突破,有助於解決當前和未來電子產品中的功率和能源挑戰。」
此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阿西爾·因蒂薩爾·汗等人,2025年。超薄非晶態NbP半金屬中的表面傳導和降低的電阻率。《科學》387(6729):62 - 67;doi: 10.1126/science.adq7096
本文是史丹佛大學釋出的新聞稿的一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