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黃金穹頂」飛彈防禦計畫面臨物理學難題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佈將斥資1,750億美元打造新一代飛彈防禦系統「黃金穹頂」,宣稱能在任期結束前完成部署。然而這項雄心勃勃的計畫正面臨科學界的強烈質疑,多位物理學家指出該系統在技術上存在根本性挑戰。
現有的美國飛彈防禦系統主要針對北韓等國的小規模洲際彈道飛彈(ICBM)攻擊,但根據美國物理學會(APS)最新報告,即便是攔截少量飛彈的成功率也難以保證。黃金穹頂計畫更進一步,企圖防禦俄羅斯、中國等軍事強權的先進武器系統,包括極音速飛彈與巡航飛彈。
伊利諾大學物理學家Frederick Lamb直言:「攔截一枚搭載核彈頭的洲際飛彈已是極大挑戰,現有系統的可靠性從未獲得驗證。」隨著各國發展出更先進的武器技術,防禦難度只會越來越高。
黃金穹頂計畫最具爭議的部分在於太空部署。除了地面系統外,該計畫擬在近地軌道部署數千枚攔截器,形成全方位防護網。支持者認為隨著太空發射成本降低,這項構想已具備可行性。華府智庫專家Tom Karako表示:「強化飛彈防禦早就該列為優先事項。」
然而批評者指出,物理定律的限制無法突破。非營利組織Secure World Foundation的Victoria Samson強調:「科技雖然進步,但物理法則不會改變,這才是真正的挑戰所在。」
洲際飛彈的攔截難度常被比喻為「用子彈打子彈」,但實際情況更為嚴峻。ICBM速度高達時速2.5萬公里,是普通子彈的7倍,且通常搭載多枚核彈頭。飛彈的三段飛行軌跡中,最可行的攔截時機僅有發射初期的推進階段與中段飛行。
現有防禦系統主要針對中段飛行攔截,在阿拉斯加與加州部署44枚攔截飛彈。但測試顯示其成功率僅約60%,且面臨「誘餌彈頭」的技術難題。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家James Wells解釋:「在太空中,不同質量的物體運動軌跡完全相同,這讓辨識真偽彈頭變得極其困難。」
推進階段攔截雖能避開誘餌問題,但時效性挑戰更大。喬治亞理工學院專家Thomas González Roberts指出,要防禦俄羅斯或中國的攻擊,所需衛星數量將呈指數增長。APS報告估算,攔截10枚北韓飛彈就可能需要超過3萬枚軌道攔截器。
經費問題同樣棘手。國會預算辦公室報告顯示,僅太空部署部分在20年內就需投入1,610億至5,420億美元。Roberts質疑:「要在三年內用1,750億預算達成全球攔截目標,即使最樂觀的估計也認為不可能。」
支持者強調,該系統目的不在建立完美防護,而是提高攻擊門檻。傳統基金會專家Robert Peters表示:「這將迫使對手發動大規模攻擊,而這種行動必然引發全面核戰反擊。」
隨著計畫細節陸續公佈,科學界與政策制定者之間的辯論預計將持續升溫。在國家安全與現實可行性之間,美國正面臨艱難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