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0萬年前新墨西哥化石改寫哺乳動物演化史 樹棲食葉物種與人類親緣關係揭密
一具完整的Mixodectes pungens骨骼化石出土,徹底改變了科學界對這種神秘古生物的認知。這項發表於《科學報告》期刊的最新研究顯示,這種生活在古新世早期的樹棲哺乳動物,與靈長類和鼯猴有著密切的演化關聯,甚至可說是現代人類的遠親。
自1883年古生物學家愛德華·德林克·科普首次描述以來,Mixodectes pungens長達140年間都僅憑零散的牙齒與顎骨化石為人所知。如今耶魯大學團隊分析這具出土於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盆地的完整骨架,終於揭開其神秘面紗。研究共同作者、耶魯大學人類學教授埃裡克·薩吉斯指出,這具儲存狀態極佳的化石讓我們首次能精確描繪這種動物的生態習性。
根據骨骼特徵判斷,成年Mixodectes體重約1.3公斤,具有適合攀爬的四肢結構與爪部,證實其樹棲生活方式。其臼齒的特殊稜脊構造,則顯示這是一種以樹葉為主食的雜食性動物。薩吉斯教授強調:「這項發現確立了mixodectids與靈長類、鼯猴的親緣關係,意味著牠們可算是人類演化樹上較近的旁支。」
這具化石的科學意義不僅於此。研究主要作者、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史蒂芬·切斯特解釋:「在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後,Mixodectes展現出胎盤哺乳動物如何快速佔據新生態位。較大的體型與特化的食性,使牠們能與其他早期靈長類近親共享棲地卻避免直接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與同地層發現的Torrejonia wilsoni(一種以果實為主食的小型樹棲哺乳動物)相比,Mixodectes明顯體型更大且食性迥異。這種生態位分化現象,為理解古新世哺乳動物多樣化提供了關鍵線索。
雖然兩套系統發生學分析對mixodectids的精確分類仍有分歧,但都確認其屬於真靈長大目(包含樹鼩、靈長類與鼯猴)。薩吉斯教授表示:「儘管未能完全終結學術爭議,但這項研究已大幅縮小mixodectids在演化樹上的可能位置。」
這項突破性研究由來自耶魯大學、紐約市立大學、多倫多大學和佛羅裡達大學的跨國團隊共同完成,為理解哺乳動物在白堊紀大滅絕後的適應輻射提供了嶄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