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季電力需求增 碳排放卻逆勢下降 再生能源與核能建功
最新分析顯示,儘管電力需求快速增長,中國2025年第一季的碳排放量卻出現下降,這要歸功於再生能源與核能發電量的大幅提升。這對全球最大碳排放國來說,無疑是一項重要里程碑。
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其他國家的兩倍以上,其中以二氧化碳為主。該國計劃在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並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根據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分析師Lauri Myllyvirta的研究,中國第一季二氧化碳排放量年減1.6%,截至3月的12個月內則下降1%。
「清潔能源發電量的增長已超越當前及長期平均電力需求增速,從而壓低了化石燃料的使用。」Myllyvirta指出,「這是首次出現以清潔能源增長為主要驅動力的排放下降。」
雖然中國過去也曾出現排放量下降,但主要是因需求減少所致,例如2022年嚴格防疫封控期間。但這次不同,根據Carbon Brief發布的報告,中國首季總電力需求實際增長了2.5%。電力部門排放量下降5.8%,抵消了金屬與化工業煤炭使用所增加的排放。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氣候中心主任李碩表示:「再生能源現在不僅開始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需求,還能減少排放。這為中國提前達到排放峰值帶來希望,也應為今年稍晚將公佈的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奠定基礎。」
不過報告也警告,若北京當局為應對與美國的貿易戰而刺激碳密集型產業,排放量可能再次回升。此外,中國在《巴黎氣候協定》下設定的2030年碳強度(相對於GDP的碳排放量)目標,目前仍「顯著偏離軌道」。
中國承諾到2030年將碳強度較2005年水平降低65%。Myllyvirta認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未來走向仍懸而未決,取決於各經濟部門的發展趨勢,以及中國對美國關稅政策的應對。」
儘管中國試圖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扮演領導角色,煤炭仍在其能源結構中佔據重要地位。根據CREA與美國全球能源監測機構2月報告,中國2024年開工建設的煤電專案達94.5吉瓦,佔全球總量的93%。不過,這些專案多數預計將作為備用電力。
最新資料顯示,中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容量首次超越以煤電為主的火力發電。能源智庫Ember近期報告指出,為維持這股動能,中國需要從追求「百萬瓦級」發電轉向打造「百萬系統級」能源體系,包括發展重工業先進供暖系統、AI智慧電網、再生能源儲存技術及碳移除技術。
上個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承諾,儘管「國際形勢」變化,中國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不會減緩」。他並表示中國將在11月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前公佈2035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且將涵蓋所有溫室氣體,不僅限於二氧化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