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恐龍界的短跑冠軍?揭曉史前時代的速度王者
生物
04-29
在1960年代中期之前,科學界普遍認為所有恐龍都是冷血、行動遲緩的生物。但1964年夏天,約翰·奧斯特羅姆帶領的古生物學團隊發現了「恐爪龍」化石,這種恐龍擁有鐮刀狀利爪、輕量化身軀和強壯後肢,顯示牠們可能是敏捷的掠食者。這項發現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恐龍的認知,開啟了所謂的「恐龍文藝復興」時期。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蘇珊娜·梅德門特指出:「最快速的恐龍很可能屬於似鳥龍類。」這些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雙足恐龍,擁有類似現代鴕鳥的修長四肢,肌肉附著點靠近肢體頂端,這種結構讓牠們的腿部能像鐘擺般高效擺動,非常適合高速奔跑。
要精確計算恐龍的速度,科學家運用生物力學原理。動物運動學專家羅伯特·麥克尼爾·亞歷山大發現,動物的步幅長度與移動速度存在關聯。然而梅德門特坦言,透過化石足跡推算速度的方法存在侷限性,因為我們無法確定這些足跡是否記錄了恐龍的全速奔跑狀態。
曼徹斯特大學的威廉·塞勒斯教授採用更先進的電腦模擬技術,建立3D生物力學模型來重現恐龍的運動方式。由於肌肉等軟組織難以形成化石,研究團隊必須參考現代動物來推估恐龍的肌肉結構。經過驗證,這些模型能準確預測現存物種的移動速度,因此對恐龍的模擬結果也具備參考價值。
在塞勒斯研究的五種獸腳類恐龍中,體型嬌小的「美頜龍」以時速64公里奪冠,而大眾熟知的「迅猛龍」則以時速39公里位居第二。令人意外的是,龐大的暴龍在速度測試中墊底,時速僅約29公里。研究顯示,暴龍的龐大體重會對骨骼造成過大壓力,因此不適合高速奔跑。
波士頓薩福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尤金妮亞·戈爾德提出一個有趣觀點:若將鳥類視為現存恐龍,那麼遊隼才是當之無愧的速度王者。這種猛禽在俯衝時可達時速322公里,遠超過任何已知動物的移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