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露:監控技術比想像中更「無孔不入且日常化」
當談到蒐集民眾資訊時,監控機構通常有幾種手段。最直接的方式是從網路基礎設施截取數據,這種被稱為「上游監控」的做法,通常透過攔截路由器、交換機或海底電纜等設備的即時網路流量,大量獲取電子郵件、搜尋紀錄、元數據和瀏覽活動等資訊。
另一種「下游監控」則是直接向Google、Facebook或Yahoo等服務供應商索取數據。與前者不同,這種方式通常是在取得授權後(理論上),透過與企業合作取得儲存資料或即時通訊內容。
最新研究發現,源自電腦視覺(CV)領域的監控技術正以驚人速度擴散。這項技術原本用於軍事和司法監控,旨在識別目標、蒐集情報。但隨著時間推移,它已被大學、研究機構、政府和企業廣泛運用,逐漸偏離原始用途。
由史丹佛大學、卡內基美隆大學等機構組成的團隊,分析過去40年間超過4萬份文件和專利後發現,與監控相關的電腦視覺研究論文數量增加了五倍。研究主持人、都柏林三一學院的Abeba Birhane博士指出:「這項研究清晰揭示了電腦視覺研究如何被系統性轉化為監控工具。」
研究還發現,電腦視覺領域的專業術語正被用來掩蓋監控行為。例如「物件」一詞已成為「人」的代名詞,使得監控行為更加隱蔽。監控技術最嚴重的問題在於,它使個人越來越難以選擇退出或被遺忘,這些技術常被用來監控、牟利甚至控制社會邊緣群體。
最主要的監控機構包括:1)微軟 2)卡內基美隆大學 3)麻省理工學院 4)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5)香港中文大學。以國家排名,美國位居第一,其次是中國和英國。
Birhane強調:「由於無所不在的數據蒐集和監控,我們的隱私權、行動自由和言論自由正受到嚴重威脅。」但研究團隊也認為情況並非無法改變,這類大規模系統性研究能幫助監管機構制定對策。
「我們希望這些發現能為社會運動者提供實證依據,推動系統向更尊重人權的方向轉型。」Birhane建議:「電腦視覺研究者應該採取更批判的態度,行使良心拒絶權,集體抵制監控計劃,轉向研究該領域的倫理問題。」
這項研究已發表在《自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