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物 > 失傳近3000年的巴比倫頌歌重見天日

失傳近3000年的巴比倫頌歌重見天日

在全球教育體系中,愛國歌曲傳唱是重要環節,但鮮少有學生思考過這種傳統究竟源自何時。最新考古發現顯示,這種文化實踐至少可追溯至人類最早的大型聚落時期,而巴比倫人對此尤其重視。

慕尼黑大學的恩裡克·希門尼斯教授與巴格達大學的安瑪爾·法迪爾博士,成功復原了大部分以楔形文字書寫的古老頌歌。這首長達250行的詩篇目前僅發現三分之二內容,因當時多數泥板在出土時已殘缺不全。

研究團隊在30多塊西元前7世紀至前1世紀的泥板上,發現這首頌歌的片段。考慮到在泥板上刻字的困難程度,相較於現代印刷技術,足見巴比倫人對這部作品的珍視。或許因其優美旋律,更可能是文字深刻觸動當時居民的心絃,才得以流傳千年。

這部作品開篇盛讚巴比倫守護神馬爾杜克及其賜予城市的恩惠,接著歌頌其神殿埃薩吉拉,進而讚美整座都城。相較現代較含蓄的宣傳手法,這首三千年前的頌歌直白地稱頌巴比倫法律完美無缺,並將城市比擬為珍寶與果園,特別讚譽城門、城牆及傳說中的建城者阿魯魯王。

頌歌中對幼發拉底河的描寫尤為生動,記載春季洪水滋潤田地的景象:「田野藥草繁茂/牧場大麥吐穗/收割的禾捆成堆/牲畜臥於青翠草地/富足與榮耀——人類應得之物——在此倍增並莊嚴賜予」。研究人員指出,這在吝於描寫自然現象的美索不達米亞文獻中實屬罕見。

頌歌宣稱巴比倫人以公正著稱,保護孤弱、恪守法律,甚至尊重外來祭司。不過對於那些被奴役的周邊民族而言,這種說法恐怕難以認同。關於女性地位的記載顯示,雖然專章提及城中婦女,但僅讚揚其「虔誠與謹慎」,而非英雄事蹟。

「這首頌歌當年是學童的抄寫教材,如此流行的文字竟失傳至今,實在令人意外。」希門尼斯教授表示。他正參與數位化現存所有楔形文字殘片的計畫,特別關注被反覆抄錄超過20次的珍貴文獻。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伊拉克》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