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年前澳洲巨袋鼠不會跳躍?揭開史前巨獸滅絕之謎
地球
04-25
提到澳洲的奇特生物,現代物種比起遠古時期可說是「小巫見大巫」。在史前時代,這裡不僅有巨型「末日鴨」、重達3噸的袋熊近親,還有體型驚人的巨袋鼠。這些已滅絕的巨獸,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失落世界的奇觀。
原袋鼠屬(Protemnodon)是曾棲息於澳洲與新幾內亞的巨型袋鼠,體重估計可達170公斤,相當於現代最大袋鼠——紅袋鼠平均體重的3倍以上。雖然學界目前推測該屬共有7個物種,但其中部分物種的分類仍存在爭議。
最新研究發現,這些巨袋鼠可能與現代親戚有著截然不同的移動方式。根據骨骼結構分析,牠們很可能是以四肢行走,而非像現代袋鼠那樣跳躍前進。這或許與體型限制有關——當體重超過一定限度時,肌腱將難以承受跳躍帶來的衝擊力。
澳洲伍倫貢大學博士生克里斯多福·勞瑞凱南·蓋特透過分析昆士蘭埃特納山附近出土的巨袋鼠牙齒,發現牠們的活動範圍異常狹小。鍶同位素研究顯示,這些巨袋鼠的食物來源高度集中於石灰岩地質區域,這與現代大型動物通常具有廣闊活動範圍的特性形成鮮明對比。
研究團隊推測,受限的移動能力可能使巨袋鼠難以適應氣候變遷。蓋特指出:「28萬至50萬年前當地氣候相對穩定,但之後變得極不穩定。」當雨林被較為乾燥的森林取代時,無法長距離遷徙的巨袋鼠可能因此失去食物來源。
關於巨袋鼠滅絕的原因,學界仍存在激烈辯論。雖然部分物種直到5萬年前(新幾內亞地區可能延續至1.2萬年前)才消失,但研究顯示,牠們對環境變化的脆弱性可能早在人類到達之前就已存在。這項開源研究已發表於《PLOS One》期刊,為史前巨獸的滅絕之謎提供了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