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存在的晶體」現身3D列印金屬 改寫材料科學遊戲規則
曾被學界視為不可能存在的「準晶體」,如今竟意外現身於3D列印的鋁合金中,更驚人的是它讓材料強度大幅提升!這項突破可能徹底改變航太與汽車零元件的設計方式。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材料工程師安德魯·伊姆斯,當他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新型鋁合金切片時,發現原子排列呈現極不規則的圖案——完全不符合傳統晶體的週期性結構。「那刻我整個人都沸騰了」,伊姆斯回憶道:「因為我可能發現了傳說中的準晶體!」
後續研究證實了他的直覺。這支NIST團隊在《合金與化合物期刊》發表論文,確認這種透過金屬3D列印形成的合金含有準晶體。這種特殊原子結構不僅罕見,更意外地強化了材料效能,為工業應用開啟全新可能性。
所謂金屬3D列印,是透過高功率雷射將金屬粉末熔融堆疊成形的製造技術。目前最普遍的「粉床熔融法」是這樣運作的:先均勻鋪設金屬粉末薄層,雷射束依設計路徑熔融特定區域,接著鋪設新粉層重複過程,最終堆疊出立體物件。
這項技術能實現傳統工藝無法做到的複雜結構。例如GE航空2015年推出的飛機引擎燃油噴嘴,整體重量減輕25%,從原本需要20個零件組裝,進化成單件式輕量化設計,至今已量產數萬組,證明金屬3D列印的商業潛力。
但技術仍有瓶頸,NIST物理學家張凡(論文共同作者)指出:「高強度鋁合金幾乎無法3D列印,容易產生裂紋報廢。」這是因為鋁的熔點約700°C,但3D列印時雷射需加熱至2470°C沸點以上,急遽溫變會改變材料特性。
轉機出現在2017年,加州HRL實驗室與加大聖塔芭芭拉分校團隊發現,在鋁粉中新增鋯元素能有效防止列印裂紋。NIST團隊此次便是針對這種市售鋁鋯合金,展開原子級結構解析。「要將新材料用於軍用航太零件,必須徹底掌握其微觀結構。」張凡強調。
關鍵突破點在於:完美晶體其實強度不佳,規則排列的原子容易滑移導致變形。而準晶體就像混入晶格的不規則音符,打亂了鋁晶體的週期排列,反而強化材料。伊姆斯從特定角度觀察時,更發現晶體具有五重旋轉對稱性——這是準晶體的典型特徵,就像完美五角形無論轉72度、144度等五種角度都會重合。
「現在我們證實準晶體能強化鋁合金,未來設計新合金時就能刻意匯入這種結構。」張凡表示這項發現將開啟材料研發新思路。有趣的是,NIST正是1980年代丹·謝赫特曼首度發現準晶體的研究機構,當時學界普遍質疑這種「犯規」的晶體結構,直到他2011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才獲平反。如今在同棟建築裡,準晶體再次改寫材料科學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