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標章」說的「乾爽」到底是真是假?濕度指標大揭密
科技
08-08
紐西蘭人正飽受冬季結露、冷風滲透與黴菌困擾之際,最新研究顛覆了我們對「乾爽住宅」的認知。奧克蘭大學資深房地產講師麥克·雷姆博士、研究員羅謝爾·阿德博士與梅西大學的V·維什努普里亞博士,針對65歲以上長者居住的40戶奧克蘭公寓進行冬季濕度檢測。
這棟獲得紐西蘭綠建築評級系統(v4版)7-Homestar認證的建案,原本應該代表「更溫暖、更健康、更乾爽」的最佳住宅典範。然而研究發現,室內相對濕度經常超出建議的40%至60%防黴安全範圍。但研究團隊強調關鍵在於:高相對濕度不等於「潮濕」或有害健康。
「人們常把濕度與潮濕混為一談」雷姆博士指出:「就像這棟公寓,當改用絕對濕度(空氣中實際水分含量)檢測時,數值完全符合流行病學認定的健康舒適標準。但現行Homestar等認證系統,卻沒能清楚傳達這種差異。」
這項發現對紐西蘭常見的自然通風住宅特別重要——在沿海潮濕氣候下,即便開窗通風也難降低相對濕度。有趣的是,多數住戶仍覺得居家環境舒適,這顯示相對濕度可能無法單獨作為健康風險或居住滿意度的可靠指標,尤其對長者更需重新評估。
研究團隊建議綠建築評級系統應明確定義「乾爽」標準,同時納入相對濕度與絕對濕度雙重指標。雷姆博士補充:「像奧克蘭這種戶外空氣本就潮濕的城市,相對濕度超標不代表住宅不健康,認證系統若能釐清這些模糊用語,才能真正提升居住品質。」
這篇發表於《紐西蘭皇家學會期刊》的論文《何謂乾爽?解讀綠建築認證住宅的濕度真相》,正引發建築規範是否需要更精確濕度標準的熱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