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科技!喬治亞理工研發「隱形」腦機介面 日常生活也能用
科技
04-13
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款幾乎看不見的微型腦部感測器,能夠巧妙地安裝在頭髮毛囊之間的微小縫隙中,並略微深入皮膚表層。這項創新技術不僅能提供高品質的訊號接收,更讓腦機介面(BCI)在日常生活中的持續使用成為可能。
傳統的腦機介面需要在頭皮表面貼附電極,並使用導電凝膠來確保阻抗和資料品質。雖然也有更侵入性的腦部植入方式,但這項研究旨在開發既容易安裝又能穩定運作的感測器。機械工程學系的Hong Yeo教授結合最新的微針技術與穿戴式感測器專業,成功研發出一款無痛、無線的微型腦機介面感測器。
Yeo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的靈感來自於我對醫療科技創新的熱情。我們發現只要讓感測器稍微穿透皮膚表層,避開毛髮並縮小體積,就能大幅提升訊號品質,同時減少雜訊幹擾。」
現有的腦機介面系統通常體積龐大且使用剛性感測器,嚴重限制使用者在日常活動中的行動自由。Yeo團隊開發的微型感測器採用導電聚合物微針來捕捉神經訊號,並透過柔性聚醯亞胺/銅線傳輸,整個裝置的厚度不到1毫米。
在六名受試者的測試中,這款微型感測器能持續12小時穩定接收高品質神經訊號。參與者可以自由站立、行走甚至跑步,同時系統仍能準確識別使用者注視的視覺刺激,準確率高達96.4%。測試期間,受試者甚至能完全不用雙手就完成檢視通訊錄、接打擴增實境視訊電話等操作。
Yeo教授強調:「這項技術的突破性在於它為人機整合技術的日常應用開創了可能性。我要特別感謝研究團隊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未來我們將持續合作,進一步提升腦機介面在復健和義肢領域的應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