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捕捉到「行星寶寶」在星際搖籃中雕刻螺旋結構的珍貴畫面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科學家可能首次捕捉到行星誕生的關鍵時刻!研究團隊透過設於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LT)最新配備ERIS儀器,在距離地球440光年的年輕恆星HD 135344B周圍,觀測到一個質量約木星兩倍的「行星寶寶」,正以其引力在原始行星盤中雕刻出壯觀的螺旋結構。
這項由義大利佛羅倫斯大學博士生Francesco Maio主導的研究,已於2025年7月21日發表於《天文與天體物理學》期刊。研究團隊特別興奮的是,這次不僅觀測到行星造成的間接證據,更直接捕捉到這顆原行星自身發出的光線,大幅提高了發現的可信度。
「我們永遠無法親眼見證地球的形成過程,但現在,我們可能正在實時觀測一顆系外行星的誕生!」Maio興奮地表示。這顆潛在的新生行星位於與海王星繞日軌道相似的距離,科學家推測它正在吸收周圍的氣體和塵埃不斷成長,同時也重塑著整個行星盤的結構。
雖然天文學家過去曾觀測到原始行星盤中的環狀、縫隙和螺旋等複雜結構,但這些特徵都被認為是由尚未直接觀測到的年輕行星所造成。此次發現的特殊之處在於,研究團隊首次在螺旋結構的根部直接發現疑似行星的天體,位置恰好符合理論預測。
另一組由智利迪亞哥波塔利斯大學Anuroop Dasgupta帶領的研究團隊,則利用相同儀器觀測了更年輕的恆星V960 Mon。他們在7月18日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通訊》的研究中指出,發現一個神秘伴星體,可能是正在形成的行星,也可能是未能成為恆星的「棕矮星」。這個天體如果獲得證實,將是首個透過「重力不穩定」機制形成的天體直接證據。
這兩項突破性研究為行星形成理論提供了關鍵實證。第一項研究透過VLT/ERIS儀器揭示了HD 135344B行星盤中潛藏的原行星候選者;第二項研究則探討了V960 Mon系統中可能透過重力不穩定機制形成的次恆星天體。這些發現將幫助科學家更深入瞭解行星誕生的多樣性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