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突破!血液檢測新技術 精準診斷阿茲海默症病程階段
阿茲海默症是導致失智症最常見的原因,這種疾病會逐漸侵蝕患者的記憶與認知能力,最終使患者喪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致病關鍵在於β-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形成斑塊,數年後更會出現tau蛋白纏結現象。
tau蛋白原本是維持神經元結構穩定的重要蛋白質,但在阿茲海默症患者腦中,這些蛋白會異常聚集形成神經纖維纏結,這正是該疾病的典型病理特徵。多數患者會在tau蛋白纏結被偵測到的時期開始出現認知症狀,且隨著纏結擴散而逐漸惡化。
傳統診斷方式主要依賴正子斷層掃描(PET),這項黃金標準能檢測出β-類澱粉斑塊和tau蛋白纏結。前者掃描適用於症狀前期與早期,後者則能精準判斷晚期病程,但這些檢查不僅費用高昂、耗時,且通常僅限於專業研究中心使用,難以普及。
現有血液檢測技術雖能協助判斷是否患病,卻無法評估臨床分期,也就是無法得知患者認知或記憶功能受損的程度。由於早期發現對治療效果至關重要,若能快速準確診斷並追蹤病程進展,將有助醫師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瑞典研究團隊最新開發的血液檢測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發現,血液中MTBR-tau243蛋白的含量能精準反映腦內tau蛋白纏結的毒性累積程度,這與疾病嚴重度高度相關。透過分析認知功能下降患者的血液樣本,科學家成功區分早期與晚期患者,並能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學教授Randall J. Bateman博士指出:「這項檢測能明確辨識阿茲海默症特有的tau蛋白纏結,這正是評估症狀與失智程度的最佳生物標記。現行臨床診斷缺乏簡便的檢測方式,這項技術將大幅提升診斷準確度。」
研究團隊進一步在獨立資料集中驗證這項技術,結果顯示血液MTBR-tau243水平能以92%的準確度反映腦內tau蛋白纏結量。值得注意的是,無症狀者的MTBR-tau243水平維持正常,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則顯著升高,失智症患者甚至可達200倍之多,這使早期與晚期患者能明確區分。
隆德大學神經學教授Oskar Hansson博士補充:「結合p-tau217與MTBR-tau243兩種生物標記檢測,能大幅提升診斷準確性,這對選擇最適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學副教授Kanta Horie博士表示:「我們即將進入阿茲海默症個人化醫療時代。不同病程階段需要不同治療策略,這項血液檢測技術將幫助醫師為每位患者量身打造最佳治療方案。」
這項突破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醫學》期刊,為阿茲海默症診斷與治療帶來革命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