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自信教育可能適得其反,加劇社會不平等

自信教育可能適得其反,加劇社會不平等

自信確實對人生有益,但現今許多自信教育的方式卻可能帶來反效果,甚至造成傷害。你是否曾被身邊的人——例如父母、老師或主管——鼓勵要更有自信?他們可能是出於好意,認為自信能幫助你在人生中更順利。但你是否發現,這樣的建議反而讓你感到挫折和無助?畢竟,自信並不是靠假裝就能獲得的。如果你有這樣的經驗,你可能已經陷入了所謂的「自信陷阱」:一種普遍但錯誤的觀念,認為只要告訴人們要更有自信,就能改善他們的生活。

在西方社會,許多孩子從小就被過度讚美,目的是為了提升他們的自信——即使只是繫好鞋帶或穿上外套這樣的小事。隨著年齡增長,他們被鼓勵培養自己的自信。例如,1991年出版的兒童書籍《自尊王國中的可愛人》中,作者兼專業教練黛安娜·盧曼斯告訴孩子們:「你們是獨一無二的!」成人自助書籍也類似,通常充滿了各種自信練習——從列出自己的成就到告訴自己「你很棒」,似乎再也沒有理由不自信了。

作為研究兒童性格發展的心理學家,我們認為這些自信練習是誤導的。我們並非否定自信的價值,大量科學研究顯示,自信的人更快樂、更健康且更成功。但我們認為,現今鼓勵自信的方式往往適得其反,甚至有害。許多家長常用的一種錯誤策略是過度讚美,例如「你太棒了!你做得非常好!」我們在家庭觀察中發現,家長尤其傾向對低自尊的孩子給予過度讚美。雖然出於好意,但2017年的研究顯示,這種讚美可能讓低自尊的孩子擔心自己無法達到讚美所暗示的標準,反而讓他們的自信進一步下降。

在我們的實驗中,我們讓孩子完成一些任務,例如畫畫或在舞臺上唱歌。當低自尊的孩子因努力而獲得過度讚美時,他們更傾向於避免挑戰性任務,變得更加謹慎,以避免失敗的風險。相比之下,獲得適度讚美或無讚美的孩子則表現得更加積極。2017年的研究中,我們追蹤了一群孩子超過一年,發現他們從父母那裡獲得的過度讚美越多,自尊下降得越明顯。

另一種常見但誤導的鼓勵方式是教人們進行正向自我對話——告訴自己「你很棒」,提醒自己過去的成就,或回想親友的讚美。然而,與過度讚美類似,正向自我對話可能反而讓低自尊者感受到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痛苦差距。例如,研究顯示,重複正向自我陳述(如「我是個可愛的人!」)可能讓低自尊者對自己感覺更糟。同樣,回想自己的成功可能讓低自尊者感到更焦慮,甚至引發緊張、顫抖和呼吸困難。即使是回想伴侶的讚美,也無法為低自尊者帶來太多喜悅,因為他們往往會質疑這些讚美的真實性。

簡而言之,兩種最常見的自信鼓勵方式無意中擴大了自信差距,讓缺乏自信的人對自己感覺更糟。但這還不是全部。現今的自信教育方式可能傳遞了一種更深層、更隱晦的訊息。正如夏妮·奧加德和羅莎琳·吉爾在《自信文化》一書中所指出的,自信訊息往往針對處於弱勢或邊緣化的社會群體——包括女性、有色人種和貧困者——這些人被認為缺乏自信。「只要自信」的訊息暗示這些人要為自己的處境負責。

例如,許多針對女性的自信自助書籍旨在幫助她們,但其中的內容可能無意中將責任歸咎於女性。《自信密碼》一書聲稱能幫助女性克服低自信,在職場中取得更大成功。作者凱蒂·凱和克萊爾·希普曼指出,女性的自信普遍低於男性,並認為這阻礙了她們在職場中的發展。她們總結道,女性遭受的是「自我造成的自信傷害」,暗示這些問題源於女性自身。這種訊息看似無害,卻可能讓女性認為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在於她們自己,而非社會不公。

這種對個人責任的強調源於1980年代的「自尊運動」,由加州議員約翰·瓦斯康塞洛斯推動,認為社會最迫切的問題可追溯至低自尊。自尊運動正確地指出自信的重要性,但錯誤地認為自信可以在不考慮社會結構的情況下被提升。事實上,自信的缺乏往往不是個人缺陷,而是更廣泛的社會觀念和結構的反映。

這在「冒牌者症候群」的研究中得到了體現。1978年,心理治療師波琳·克蘭斯和蘇珊·艾姆斯發現,高成就女性特別容易感到自己是冒牌者。過去,這被視為個人問題,源於早期家庭動態。但最新研究顯示,冒牌者感受的根源在於環境,而非個人。例如,女性在特定環境中——如那些認為成功需要無法教導的「天賦」的學術領域——更容易感到自己是冒牌者。這種環境與對女性智力的負面刻板印象相互作用,加劇了她們的自我懷疑。

這表明,冒牌者感受或其他低自信的跡象,往往不是由個人心理障礙引起的,而是由有害的社會觀念和結構造成的。如果你曾經缺乏自信,並嘗試過許多方法來改善,請記住,這種經驗往往更多反映了你的環境,而非你個人。正如《大西洋月刊》的斯蒂芬妮·湯姆森所言,「自信差距理論的最大問題在於,它將縮小性別差距的責任放在個別女性身上,而解決方案可能超出她們的控制範圍。」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其他邊緣化或弱勢群體。例如,心理學家詹妮弗·希伊-斯凱芬頓指出,貧困者常被鼓勵採取積極心態,但現實是,當人們面臨經濟不穩定時,他們更關注眼前的威脅,而非未來的抽象願景。政策制定者若忽視結構性條件,單純推動積極心態,可能無法真正幫助他們。

自信確實能帶來回報:那些對自己價值和能力有信心的人往往過得更快樂、更健康且更成功。然而,培養自信並非易事。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創造一個能縮小社會中自信差距的環境,而非將責任完全放在個人身上。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拆除那些阻礙弱勢群體自信的有害社會觀念和結構。即使無法立即解決根深蒂固的系統性問題,許多人已經可以採取行動,創造一個能縮小自信差距的環境。例如,管理者可以創造一個讓員工相信每個人都有潛力成功的環境,避免用有害的智力刻板印象看待他們。當員工陷入自我懷疑時,主管不應責怪他們,而是試圖找出工作環境中可能引發這種感受的因素。同樣,教師和家長可以創造一個以學習為導向的環境,接納並培養每個孩子的潛力。當孩子缺乏自信時,不要讓他們獨自承擔提升自信的任務,而是幫助他們擁抱挑戰,讓自信自然成長。這樣,你將為自信的種子提供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