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大腦最奇特的反射之謎:癢覺實驗室的科學探秘
科技
06-08
您可曾想過,看似簡單的「搔癢」竟能揭開大腦發育、社交連結甚至自閉症的神秘面紗?神經科學家康斯坦丁娜·基爾泰尼正透過她的研究,試圖解答這個流傳兩千年的古老謎題——從蘇格拉底到達爾文都曾對此感到困惑。
基爾泰尼指出,癢覺研究長期被學界忽視,實則是極具價值的科學課題。這種獨特感受涉及運動、社交、神經、發展與演化等多元面向的複雜互動作用。若能釐清大腦處理癢覺的機制,將為神經科學開啟嶄新視野。
在親子互動中,搔癢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常會輕搔嬰幼兒的腳底或腋下,這種行為如何影響神經系統發育?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對觸碰往往表現出更強烈的癢覺敏感度,這可能反映其大腦處理感官資訊的關鍵差異。
從演化角度來看,搔癢反應並非人類獨有。黑猩猩、大猩猩甚至實驗室中的大鼠都會對搔癢產生反應。但令人費解的是,我們為何無法自己搔癢自己?科學家推測,這可能與大腦的自我辨識機制有關——當預期到自我觸碰時,大腦會預先抑制癢覺反應。
研究面臨的主要挑戰在於「搔癢」的科學定義尚未統一。用力搔腋窩與用羽毛輕撫背部,其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官體驗。為解決實驗重現性問題,基爾泰尼特別設計「機械搔癢椅」,透過標準化裝置精確刺激受試者腳底,同時監測腦部活動與生理反應。
這項創新方法讓癢覺研究首次具備嚴謹的實驗基礎。隨著研究深入,我們不僅將揭開「為什麼會癢」的千古之謎,更可能藉此窺見大意識的神經奧秘。
參考文獻:基爾泰尼(2025)。《尋常癢覺的非凡謎題:為何搔癢仍困惑神經科學》。《科學進展》。DOI:10.1126/sciadv.adt0350
科學新知不漏接:立即訂閱SciTechDaily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