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太空 > 黑洞輻射竟成生命守護者?顛覆認知的宇宙共生現象

黑洞輻射竟成生命守護者?顛覆認知的宇宙共生現象

最新研究徹底翻轉我們對黑洞的恐怖印象!達特茅斯學院與艾克塞特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發現,活躍星系核(AGN)釋放的高能輻射非但不會毀滅生命,反而可能成為系外行星的天然防護罩。這項刊登於《天體物理學期刊》的突破性研究,竟源自一艘郵輪上的偶然相遇。

研究團隊透過精密的電腦模擬發現,當AGN輻射接觸富含氧氣的大氣層時,會觸發臭氧生成反應,形成抵禦有害射線的保護層。這種「輻射-臭氧」的正向迴圈機制,恰似地球25億年前藍綠菌引發的大氧化事件,可能為系外生命創造絕佳育成環境。

論文第一作者肯德爾·西皮解釋:「關鍵在於生命是否已先行建立氧氣基礎。在無氧的太古地球模擬中,AGN輻射確實具毀滅性;但當氧濃度接近現代水平,臭氧層竟能在數日內快速形成。」這種驚人的環境調適速度,連研究團隊都大感意外。

研究同時揭露「星系型別」決定生死存亡的殘酷現實。在NGC 1277這類緻密的「紅塊遺蹟星系」中,恆星過度靠近AGN,輻射強度足以扼殺所有生命萌芽。相較之下,如銀河系等螺旋星系因恆星分佈較分散,反而可能孕育出「輻射共生型」生命圈。

這場跨大西洋的合作始於2023年,當時達特茅斯學院的希考克斯教授為攜愛犬班傑明赴英,選擇搭乘皇后郵輪2號。船上巧遇艾克塞特大學的梅恩博士,雙方發現彼此在輻射研究領域的互補性,遂決定將原本用於模擬系外行星太陽輻射的PALEO軟體,轉而分析AGN的極端輻射效應。

參與研究的布倫巴克博士指出:「這項發現改寫了我們對宇宙宜居帶的認知。X射線雙星系統的快速變化證明,極端輻射環境與生命發展未必互斥,關鍵在於大氣化學的動態平衡。」

這項研究不僅為搜尋外星生命提供新方向,更暗示宇宙中可能存在著比地球更「抗輻射」的生命形態。下次當你仰望銀河中心的人馬座A*黑洞時,或許該重新思考:那吞噬萬物的黑暗深淵,是否正默默守護著某顆遙遠星球的生命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