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電腦突破聖杯!無條件指數加速時代正式來臨
南加州大學(USC)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期達成量子運算領域的重大突破。他們運用兩臺IBM Eagle量子處理器,在經典的「猜測模式」難題上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無條件指數級加速,這項成果已發表於頂尖期刊《Physical Review X》。
量子運算長期以來被視為能帶來技術革命的關鍵科技,其應用範疇包括加速複雜計算、新藥開發、密碼破解與新穎材料探索。然而,「雜訊」問題始終是阻礙發展的最大瓶頸——這些在量子運算過程中累積的微小錯誤,往往使得尖端量子電腦的效能甚至不及傳統電腦。
由USC工程學教授Daniel Lidar領導的研究團隊,透過四項關鍵技術突破這項限制:首先採用精簡電路設計,其次運用轉譯編譯技術壓縮量子邏輯運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動態解耦技術,最後則是測量誤差校正。這些創新讓研究人員成功在IBM的127量子位元處理器上,實現了無條件指數加速。
Lidar教授特別強調這項突破的獨特性:「過去所謂的加速多半是建立在未經驗證的假設上,但我們這次的成果完全不需要任何前提假設。」團隊改良了Simon問題的量子演演算法版本,這個經典數學難題被視為Shor因數分解演演算法的前身,後者正是量子電腦能破解現代加密系統的理論基礎。
研究第一作者、USC博士生Phattharaporn Singkanipa解釋關鍵技術:「我們透過最佳化硬體效能——包括縮短電路、智慧脈衝序列和統計誤差校正——最終實現了這個里程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動態解耦技術,它能有效隔絕量子位元與嘈雜環境的互動作用,對展現量子加速效果具有決定性影響。
儘管這項突破目前僅限於特定數學難題,尚無直接實務應用,但Lidar教授指出其深遠意義:「這證明瞭當今量子電腦已確實具備傳統電腦無法企及的運算優勢,而且這種效能差距將隨著問題規模擴大而持續增長。」更重要的是,這次展示的指數加速是「不可逆轉」的,代表量子優勢已難以被質疑。
這項研究標誌著量子運算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重要一步,雖然要解決實際問題仍需克服雜訊與退相干等挑戰,但量子電腦的潛力已從紙上談兵轉為具體實證,為未來的技術革命奠定堅實基礎。